“微信文字讨好症”引热议,是必备技能,还是情绪“负担”?
来源:劳动报 羊城晚报
作者:陈宁 陈诗洁
发表时间:2024-11-14 18:01:58
摘要:近日,“微信文字讨好症第一批受害者出现了”等词条登上热搜,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近日,“微信文字讨好症第一批受害者出现了”等词条登上热搜,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所谓“微信文字讨好症”是指在微信聊天时,为避免显得冷漠或敷衍,使用一些语气助词如“嗯嗯”“好哒”“好的呢”,并辅以表情包,营造出热情互动的氛围。虽然这种表现方式带有善意和礼貌的色彩,但有网友坦言很难摆脱这种网络语言表达的“习惯”。对此,微信官方还特意公开回应了这一现象,更是引发全网热议。
观点一:有助于弥补非言语线索的缺失
“微信文字讨好症”最初由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提出,指的是在使用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交流时,通过添加语气词、使用表情符号以及调整语句结构等方式,以营造出更加友善、轻松的交流氛围。这一行为背后的动机多种多样,既有出于礼貌和尊重的考虑,也有避免冲突和误解的意图。
有91.8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文字讨好症”的行为。其中,在与同事、客户甚至是不太熟悉的朋友交流时,他们会刻意采用这种“讨好式”的表达方式。
职场新人小李说,她在工作中经常会将简单的“知道”改成“知悉啦”或“了解哦”,并配上笑脸符号,以此来缓和语气,减少因文字表达不当可能导致的误会。她认为,虽然这样做可能会增加一点沟通成本,但长远来看,有助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以“淘宝客服体”为例的一类网络文体,更是将“文字讨好”发挥到淋漓尽致。其特点是在每句话末尾加上尊称或者很多斜线等附属符号,大量的语气助词也被加以运用,试图以这样的方式拉近距离。
在上述受访者看来,线上交流缺乏面对面交流中的非言语线索,如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因此文字就成了传递情感的主要载体。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增加一些语气词或表情符号可以帮助弥补这一缺失。
观点二:推动语言使用边界的扩展
“微信文字讨好症第一批受害者出现了”等词条登上热搜,微信官方也公开表示,这是传递自我友好态度的方式,在此过程中,语言形式远大于意思。
微信解释称,在社交媒体时代,当我们回到微信聊天框,线上交流双方都是虚拟在场,语言成为判断对方态度与情绪的主要方式,语言通胀和文字讨好也成为大家无法当面通过肢体和语调等传达情感的补充表达方式。
通过夸张、重复与堆叠,文字由单一的“可读性”变为了“可感性”,它不仅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字交流模式,还将语言表达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从单纯的信息传递工具转变为能够承载情感、态度乃至个性表达的媒介。与此同时,也催生出众多反映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新词汇与表达方式,推动了语言使用边界的扩展。
比如各类表情符号(emoji)及网络用语开始大量涌现,并迅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哈哈”、“嘿嘿”等短语常用于表达幽默或轻松的心情;“囧”字则用来形容尴尬或无奈的情形;除了表情符号之外,缩略语也是“文字讨好症”影响下的产物之一。像“yyds”(永远的神)、“u1s1”(有一说一)等短语已经成为年轻一代交流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简洁明了,还能迅速抓住对方注意力,使得对话变得更加活泼有趣。
因此,有观点认为,“文字讨好症”不仅没有削弱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基本功能,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其表达范围与深度。它促使人们更加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鼓励大家勇于尝试新奇有趣的表达方式,从而为网络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观点三:或增加额外的情绪劳动
尽管有观点认为,“文字讨好症”有助于促进线上交流中的友好态度和相互尊重;另一方面,也有观点指出,这已经成为职场中的一种额外负担,即“情绪劳动”。
有不少职场人反应,在线上聊天中,为了维持和谐的关系,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进行这种情绪管理。小陈是一名职场新人,在一家名企担任市场营销助理。由于工作性质需要频繁与其他部门及外部合作伙伴进行沟通,小陈发现自己不得不在每次发送信息时都要精心设计每一句话,确保既礼貌又不显得过于生硬。比如,在询问对方是否方便接听电话时,他会这样写道:“您好,不知道您现在是否有空,方便的话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
起初,小陈觉得这样做可以让自己看起来更加专业和礼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这种“讨好式”的交流方式实际上占用了大量的工作时间,并且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有时候为了想出一句既得体又能准确传达信息的话,我会反复修改好几遍。”小陈坦言,“这让我感到非常疲惫。”
在上海从事广告工作的张女士也表示,她所在的行业中,几乎所有人都习惯了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日常沟通,“无论是内部团队协作还是与客户对接,大家都会想方设法用上这些小技巧。”
针对此类现象,有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表示,这种所谓的“微信文字讨好症”实际上属于情绪劳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情绪劳动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他人的期望,而不得不表现出与其真实情感不符的行为。”该专家解释说,“在当今这个高度依赖电子通讯工具的职场环境中,员工往往需要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辞举止来适应外界期待,而这无疑会消耗大量精力。”
此外,心理学家也指出了长期从事情绪劳动可能给个人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总是担心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不够好,那么很可能会导致焦虑、抑郁等问题。”
观点四:用AI手段改善职场沟通体验
面对“微信文字讨好症”引发的广泛讨论,作为平台方的微信也给出了回应。微信官方表示,这种现象反映出用户对于创造友好交流环境的需求,同时也强调了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适度原则,避免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实质内容。
评论区有部分网友呼吁,为了帮助职场人应对如今社交媒体广泛应用下的工作环境,避免额外的情绪劳动,并提高沟通效率,可以通过AI的技术和应用发挥作用。
事实上,这确实是一个可行的方法。记者搜索了解到,目前国外已有一些通讯软件和插件利用AI算法分析用户的聊天记录,根据上下文智能推荐适合当前对话场景的表情符号或语气词。例如,用户在输入一段文字之后,系统会自动显示出几个相关的表情图标供选择,这样可以快速丰富信息的情感色彩,而无需用户手动寻找或创造。
同时,据悉,微信团队也正在探索开发更多辅助工具,如智能推荐表情、自动检测语气等功能,意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促进健康良性的社交生态建设。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通过智能化推荐、情绪识别等多种方式,未来或许会出现更多创新性的应用和服务,进一步改善职场沟通体验。
专家观点:社交表达最好是自己觉得怎么舒服就怎么来
现如今,微信等网上社交平台已成为我们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微信上如何聊天,构成了我们的一种“人设”,更是与陌生人交流时留下的第一印象。然而同一句话,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有时甚至南辕北辙,语气词、表情包等也就应运而生。
从人际心理学的角度看,尊重是获取信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文字讨好症”并不是一种心理病症。
在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陈武看来,在对话中加入语气词或者表情包,更多是一种考虑对方感受的表达方式,所以把它称为“文字讨好”,但从实质上来说,没有到所谓的“讨好”这一程度。
大家对于这一类“讨好体”的普遍使用,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利他动机”。
“有时候人们会遇到所谓的‘不讨好’,比如回一个简单的‘好’。当他人向我们这样表达时,可能会带来不友好或不舒服的感觉,因此很多年轻人希望在自己表达时尽可能礼貌,是一种亲和与利他的动机,尽量不给他人带来伤害。”
其次,这也是一种社会性成长。陈武发现,有的年轻人在线下见面时可能很“i人”(性格内向),不知道如何与他人表达,而在线上沟通时,可以通过活泼亲近的文字内容拉近社交距离,和线下交流形成一种互补。
“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麦拉宾曾提出一组数据,信息的传递=7%言语内容+38%语音语调+55%的肢体语言。线上交流只有文字,对于人的心理加工来说,文字有点儿冷冰冰。”陈武指出,文字只能占据表达的7%左右,大部分是来自于非文字信息,比如手势、表情,这是人际沟通交往中的基本规律。同样一段文字如果不加语气词和表情,很容易出现一些误会和矛盾。“文字+表情总体来说能包含更多社会性信息,能弥补文字交往的不足。因此用表情来丰富文字,本身是积极的。”
什么是合适的社交姿态?社交文字表达如何才能“你好我也好”?
在陈武看来,社交表达方式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大,有些人可能喜欢热情一点,有些人就喜欢简单一点。“我觉得不要想太多,最好是自己觉得怎么舒服就怎么来。”
“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真诚一定会被感知,真实总能引发共鸣。
“用自己最适合的方式交流,不用去揣测别人的动机是什么,尤其是从负面的角度去揣测,更不要随意给他人贴标签。”陈武说,“不要去控制别人,如果别人跟你不一样,我们也不要去想太多。和而不同,这是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点。”
除此之外,要在做自己的过程中动态调整。想用表情包就用表情包,想简单回答就简单回答,如果真的很担心自己说话被误解,还可以选择打电话。陈武表示,“在沟通中,如果一条路走得很累,就换一条路走。”
(来源:《劳动报》《羊城晚报》)
观点一:有助于弥补非言语线索的缺失
“微信文字讨好症”最初由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提出,指的是在使用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交流时,通过添加语气词、使用表情符号以及调整语句结构等方式,以营造出更加友善、轻松的交流氛围。这一行为背后的动机多种多样,既有出于礼貌和尊重的考虑,也有避免冲突和误解的意图。
有91.8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文字讨好症”的行为。其中,在与同事、客户甚至是不太熟悉的朋友交流时,他们会刻意采用这种“讨好式”的表达方式。
职场新人小李说,她在工作中经常会将简单的“知道”改成“知悉啦”或“了解哦”,并配上笑脸符号,以此来缓和语气,减少因文字表达不当可能导致的误会。她认为,虽然这样做可能会增加一点沟通成本,但长远来看,有助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以“淘宝客服体”为例的一类网络文体,更是将“文字讨好”发挥到淋漓尽致。其特点是在每句话末尾加上尊称或者很多斜线等附属符号,大量的语气助词也被加以运用,试图以这样的方式拉近距离。
在上述受访者看来,线上交流缺乏面对面交流中的非言语线索,如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因此文字就成了传递情感的主要载体。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增加一些语气词或表情符号可以帮助弥补这一缺失。
观点二:推动语言使用边界的扩展
“微信文字讨好症第一批受害者出现了”等词条登上热搜,微信官方也公开表示,这是传递自我友好态度的方式,在此过程中,语言形式远大于意思。
微信解释称,在社交媒体时代,当我们回到微信聊天框,线上交流双方都是虚拟在场,语言成为判断对方态度与情绪的主要方式,语言通胀和文字讨好也成为大家无法当面通过肢体和语调等传达情感的补充表达方式。
通过夸张、重复与堆叠,文字由单一的“可读性”变为了“可感性”,它不仅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字交流模式,还将语言表达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从单纯的信息传递工具转变为能够承载情感、态度乃至个性表达的媒介。与此同时,也催生出众多反映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新词汇与表达方式,推动了语言使用边界的扩展。
比如各类表情符号(emoji)及网络用语开始大量涌现,并迅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哈哈”、“嘿嘿”等短语常用于表达幽默或轻松的心情;“囧”字则用来形容尴尬或无奈的情形;除了表情符号之外,缩略语也是“文字讨好症”影响下的产物之一。像“yyds”(永远的神)、“u1s1”(有一说一)等短语已经成为年轻一代交流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简洁明了,还能迅速抓住对方注意力,使得对话变得更加活泼有趣。
因此,有观点认为,“文字讨好症”不仅没有削弱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基本功能,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其表达范围与深度。它促使人们更加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鼓励大家勇于尝试新奇有趣的表达方式,从而为网络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观点三:或增加额外的情绪劳动
尽管有观点认为,“文字讨好症”有助于促进线上交流中的友好态度和相互尊重;另一方面,也有观点指出,这已经成为职场中的一种额外负担,即“情绪劳动”。
有不少职场人反应,在线上聊天中,为了维持和谐的关系,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进行这种情绪管理。小陈是一名职场新人,在一家名企担任市场营销助理。由于工作性质需要频繁与其他部门及外部合作伙伴进行沟通,小陈发现自己不得不在每次发送信息时都要精心设计每一句话,确保既礼貌又不显得过于生硬。比如,在询问对方是否方便接听电话时,他会这样写道:“您好,不知道您现在是否有空,方便的话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
起初,小陈觉得这样做可以让自己看起来更加专业和礼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这种“讨好式”的交流方式实际上占用了大量的工作时间,并且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有时候为了想出一句既得体又能准确传达信息的话,我会反复修改好几遍。”小陈坦言,“这让我感到非常疲惫。”
在上海从事广告工作的张女士也表示,她所在的行业中,几乎所有人都习惯了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日常沟通,“无论是内部团队协作还是与客户对接,大家都会想方设法用上这些小技巧。”
针对此类现象,有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表示,这种所谓的“微信文字讨好症”实际上属于情绪劳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情绪劳动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他人的期望,而不得不表现出与其真实情感不符的行为。”该专家解释说,“在当今这个高度依赖电子通讯工具的职场环境中,员工往往需要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辞举止来适应外界期待,而这无疑会消耗大量精力。”
此外,心理学家也指出了长期从事情绪劳动可能给个人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总是担心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不够好,那么很可能会导致焦虑、抑郁等问题。”
观点四:用AI手段改善职场沟通体验
面对“微信文字讨好症”引发的广泛讨论,作为平台方的微信也给出了回应。微信官方表示,这种现象反映出用户对于创造友好交流环境的需求,同时也强调了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适度原则,避免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实质内容。
评论区有部分网友呼吁,为了帮助职场人应对如今社交媒体广泛应用下的工作环境,避免额外的情绪劳动,并提高沟通效率,可以通过AI的技术和应用发挥作用。
事实上,这确实是一个可行的方法。记者搜索了解到,目前国外已有一些通讯软件和插件利用AI算法分析用户的聊天记录,根据上下文智能推荐适合当前对话场景的表情符号或语气词。例如,用户在输入一段文字之后,系统会自动显示出几个相关的表情图标供选择,这样可以快速丰富信息的情感色彩,而无需用户手动寻找或创造。
同时,据悉,微信团队也正在探索开发更多辅助工具,如智能推荐表情、自动检测语气等功能,意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促进健康良性的社交生态建设。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通过智能化推荐、情绪识别等多种方式,未来或许会出现更多创新性的应用和服务,进一步改善职场沟通体验。
专家观点:社交表达最好是自己觉得怎么舒服就怎么来
现如今,微信等网上社交平台已成为我们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微信上如何聊天,构成了我们的一种“人设”,更是与陌生人交流时留下的第一印象。然而同一句话,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有时甚至南辕北辙,语气词、表情包等也就应运而生。
从人际心理学的角度看,尊重是获取信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文字讨好症”并不是一种心理病症。
在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陈武看来,在对话中加入语气词或者表情包,更多是一种考虑对方感受的表达方式,所以把它称为“文字讨好”,但从实质上来说,没有到所谓的“讨好”这一程度。
大家对于这一类“讨好体”的普遍使用,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利他动机”。
“有时候人们会遇到所谓的‘不讨好’,比如回一个简单的‘好’。当他人向我们这样表达时,可能会带来不友好或不舒服的感觉,因此很多年轻人希望在自己表达时尽可能礼貌,是一种亲和与利他的动机,尽量不给他人带来伤害。”
其次,这也是一种社会性成长。陈武发现,有的年轻人在线下见面时可能很“i人”(性格内向),不知道如何与他人表达,而在线上沟通时,可以通过活泼亲近的文字内容拉近社交距离,和线下交流形成一种互补。
“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麦拉宾曾提出一组数据,信息的传递=7%言语内容+38%语音语调+55%的肢体语言。线上交流只有文字,对于人的心理加工来说,文字有点儿冷冰冰。”陈武指出,文字只能占据表达的7%左右,大部分是来自于非文字信息,比如手势、表情,这是人际沟通交往中的基本规律。同样一段文字如果不加语气词和表情,很容易出现一些误会和矛盾。“文字+表情总体来说能包含更多社会性信息,能弥补文字交往的不足。因此用表情来丰富文字,本身是积极的。”
什么是合适的社交姿态?社交文字表达如何才能“你好我也好”?
在陈武看来,社交表达方式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大,有些人可能喜欢热情一点,有些人就喜欢简单一点。“我觉得不要想太多,最好是自己觉得怎么舒服就怎么来。”
“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真诚一定会被感知,真实总能引发共鸣。
“用自己最适合的方式交流,不用去揣测别人的动机是什么,尤其是从负面的角度去揣测,更不要随意给他人贴标签。”陈武说,“不要去控制别人,如果别人跟你不一样,我们也不要去想太多。和而不同,这是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点。”
除此之外,要在做自己的过程中动态调整。想用表情包就用表情包,想简单回答就简单回答,如果真的很担心自己说话被误解,还可以选择打电话。陈武表示,“在沟通中,如果一条路走得很累,就换一条路走。”
(来源:《劳动报》《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