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如何安全有效经口进食
□防城港市中医医院 黄侯萍
吞咽困难是指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等器官结构和或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输送到胃内。吞咽困难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2%~65%,可引起误吸、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脱水等并发症,甚至恶化疾病的转归,增加病死率和致残率。因此,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如何安全有效经口进食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治疗性经口进食?
通过改变进食环境、体位、食物形态、食团入口位置、食团性质、一口量和进食速度等措施,帮助患者安全、有效地经口摄取足够的食物,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训练吞咽功能的一种进食方法。
二、什么时候可以进行治疗性经口进食?
意识状态清醒,全身状态稳定,能产生吞咽反射,少量误吸能通过随意咳嗽咳出,经造影检查确认对代偿性喂食方法有良好反应。
三、如何进行治疗性经口进食?
(一)进食环境
进食的环境要安静、舒适,进餐时不要大声说话,让患者尽量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以促进食欲,减少呛咳,增加进食安全性。
(二)餐具选择
可根据患者的功能情况尽量选用适宜、得心应手的餐具,有利于顺利完成进食。
1.勺子:选择匙面小、难以粘上食物、柄长或柄粗、边缘钝的勺子,便于患者稳定握持餐具。容量约5~10毫升为宜,便于准确放置食物及控制每勺食物量,不会损伤口腔黏膜。
2.碗:如患者用一只手舀碗里的食物有困难,碗底可加用防滑垫,预防患者舀食物时碰翻碗具。
3.杯子:可用杯口不接触鼻的杯子,这样患者不用费力仰头就可以饮用,而避免误吸。
4.吸管:普通的吸管因为短且细,一般不适合吞咽障碍患者。若患者需要吸管,可在吸口部分改良,在吸口或注射器上加上吸管等,慎重调整一口量。
(三)食物的性状与调配
1.密度均匀、黏性适当、不易松散、易于变形通过咽部和食管的食物。
2.食物细软,切碎煮烂,避免干、硬、脆。
3.固体食物从细泥状向细馅状、软食过渡。
4.一般来说稠食物比稀的食物更安全,可选择合适增稠剂改变食物形状。
5.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等。
(四)进食体位的选择
1.能坐位不要平卧,能在餐桌上进餐不在床边;不能坐位的患者至少取躯干屈曲30°仰卧位。
2.偏瘫患者应取健侧卧位,头颈部稍前屈,用枕头垫起偏瘫侧肩部,喂食者位于健侧。
3.餐后保持姿势,进食后不能立即躺下,让患者在舒适的坐位或半坐卧位休息30~40分钟,避免翻身、拍背等操作。
(五)进食姿势的选择
改变进食姿势可改善或消除吞咽误吸症状。
1.头部旋转:适用于单侧咽部麻痹的患者。
2.侧方吞咽:适用于一侧舌肌和咽肌麻痹患者。
3.低头吞咽:适用于咽期吞咽启动迟缓患者。
4.从仰头到点头吞咽:适用于舌根部后推运动不足患者。
5.头部后仰:适用于食团口内运送慢患者。
6.空吞咽与交互吞咽:适用于咽收缩无力患者。
(六)进食一口量及进食速度
1.一口量,即最适于吞咽的每次摄食入口量,①稀液体5~20毫升;②果酱或布丁5~7毫升;③浓稠泥状食物3-5ml;④肉团平均为2毫升。一般先以少量试之,将食物放于健侧舌的中后部或颊部,从2~3毫升开始,逐渐增加至适合患者的一口量。如果一口量过多,易从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残留,或导致误咽。反之,一口量过少,会因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反射。
2.为减少误吸的危险,应调整合适的进食速度,在前一口食物完全吞咽后再喂下一口食物,避免2次食物重叠入口的现象。速度过快者应提醒放慢,以防误吸,每餐进食时间控制在40分钟以内;速度过慢者会导致疲劳,影响进食安全,可采取少量多餐的方法。
3.在每次吞咽后检查口腔,指导患者进行反复空吞咽,以清除食物残留,防止误吸入呼吸道造成定植菌繁殖,增加吸入性肺炎发生率。
(七)进食观察
神志不清、疲倦或不合作者勿喂食。有义齿者应戴上后再进食。经口进食期间记录24小时入量,若不足及时补充,如补液、鼻饲等。
吞咽困难是指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等器官结构和或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输送到胃内。吞咽困难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2%~65%,可引起误吸、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脱水等并发症,甚至恶化疾病的转归,增加病死率和致残率。因此,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如何安全有效经口进食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治疗性经口进食?
通过改变进食环境、体位、食物形态、食团入口位置、食团性质、一口量和进食速度等措施,帮助患者安全、有效地经口摄取足够的食物,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训练吞咽功能的一种进食方法。
二、什么时候可以进行治疗性经口进食?
意识状态清醒,全身状态稳定,能产生吞咽反射,少量误吸能通过随意咳嗽咳出,经造影检查确认对代偿性喂食方法有良好反应。
三、如何进行治疗性经口进食?
(一)进食环境
进食的环境要安静、舒适,进餐时不要大声说话,让患者尽量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以促进食欲,减少呛咳,增加进食安全性。
(二)餐具选择
可根据患者的功能情况尽量选用适宜、得心应手的餐具,有利于顺利完成进食。
1.勺子:选择匙面小、难以粘上食物、柄长或柄粗、边缘钝的勺子,便于患者稳定握持餐具。容量约5~10毫升为宜,便于准确放置食物及控制每勺食物量,不会损伤口腔黏膜。
2.碗:如患者用一只手舀碗里的食物有困难,碗底可加用防滑垫,预防患者舀食物时碰翻碗具。
3.杯子:可用杯口不接触鼻的杯子,这样患者不用费力仰头就可以饮用,而避免误吸。
4.吸管:普通的吸管因为短且细,一般不适合吞咽障碍患者。若患者需要吸管,可在吸口部分改良,在吸口或注射器上加上吸管等,慎重调整一口量。
(三)食物的性状与调配
1.密度均匀、黏性适当、不易松散、易于变形通过咽部和食管的食物。
2.食物细软,切碎煮烂,避免干、硬、脆。
3.固体食物从细泥状向细馅状、软食过渡。
4.一般来说稠食物比稀的食物更安全,可选择合适增稠剂改变食物形状。
5.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等。
(四)进食体位的选择
1.能坐位不要平卧,能在餐桌上进餐不在床边;不能坐位的患者至少取躯干屈曲30°仰卧位。
2.偏瘫患者应取健侧卧位,头颈部稍前屈,用枕头垫起偏瘫侧肩部,喂食者位于健侧。
3.餐后保持姿势,进食后不能立即躺下,让患者在舒适的坐位或半坐卧位休息30~40分钟,避免翻身、拍背等操作。
(五)进食姿势的选择
改变进食姿势可改善或消除吞咽误吸症状。
1.头部旋转:适用于单侧咽部麻痹的患者。
2.侧方吞咽:适用于一侧舌肌和咽肌麻痹患者。
3.低头吞咽:适用于咽期吞咽启动迟缓患者。
4.从仰头到点头吞咽:适用于舌根部后推运动不足患者。
5.头部后仰:适用于食团口内运送慢患者。
6.空吞咽与交互吞咽:适用于咽收缩无力患者。
(六)进食一口量及进食速度
1.一口量,即最适于吞咽的每次摄食入口量,①稀液体5~20毫升;②果酱或布丁5~7毫升;③浓稠泥状食物3-5ml;④肉团平均为2毫升。一般先以少量试之,将食物放于健侧舌的中后部或颊部,从2~3毫升开始,逐渐增加至适合患者的一口量。如果一口量过多,易从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残留,或导致误咽。反之,一口量过少,会因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反射。
2.为减少误吸的危险,应调整合适的进食速度,在前一口食物完全吞咽后再喂下一口食物,避免2次食物重叠入口的现象。速度过快者应提醒放慢,以防误吸,每餐进食时间控制在40分钟以内;速度过慢者会导致疲劳,影响进食安全,可采取少量多餐的方法。
3.在每次吞咽后检查口腔,指导患者进行反复空吞咽,以清除食物残留,防止误吸入呼吸道造成定植菌繁殖,增加吸入性肺炎发生率。
(七)进食观察
神志不清、疲倦或不合作者勿喂食。有义齿者应戴上后再进食。经口进食期间记录24小时入量,若不足及时补充,如补液、鼻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