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宋静雯
脑卒中,通常被人们称作“中风”,它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突发疾病。这一病症是由脑部血管系统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破裂或阻塞,进而对脑组织造成损伤。这种损伤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症状,如言语障碍、肢体无力或瘫痪等,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到生命。
一、脑卒中的疾病概念
根据病因的不同,脑卒中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原因是脑血管的狭窄或堵塞,使得血液无法顺畅地流向大脑中需要氧气和营养的区域。当这些区域因缺乏必要的氧气而开始缺氧时,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功能障碍。出血性脑卒中则与脑血管的破裂有关,这可能是由于某些内部的血栓形成或血管硬化过程中的一个小失误所导致。当脑血管破裂时,血液会涌入大脑,可能导致出血并对周围组织造成伤害。
无论哪种形式的脑卒中,它们都具有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征。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成年人中风不仅是一种主要的死亡原因,也是导致残疾的首要因素。因此,了解脑卒中的预防措施和早期识别至关重要,以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通过及时的医疗干预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卒中发生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偏瘫、失语、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尤为重要。康复治疗包括康复医疗、康复护理、康复运动等方面,其中康复运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康复运动可以帮助脑卒中患者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率。
二、脑卒中老年人居家运动项目
脑卒中老年人居家康复运动应以安全、简便、易于操作为原则。以下是一些居家运动项目的建议:
1.呼吸训练:通过深呼吸、腹式呼吸等方式,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
2.肢体运动:包括上下肢的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和抗阻运动,如举臂、抬腿、握拳、伸指等。
3.平衡训练:通过站立、单腿站立、走直线等方式,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预防跌倒。
4.转移能力训练:包括床椅转移、坐站转移等,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5.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包括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6.认知功能训练:通过记忆游戏、拼图、数字排序等方式,提高患者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力等认知功能。
三、脑卒中老年人居家运动的强度和频率
脑卒中老年人居家运动的强度和频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建议如下:
1.运动强度:应以患者能承受为宜,避免过度劳累。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80%之间。最大心率=220-年龄。例如,一位70岁的脑卒中患者,最大心率为150次/分钟,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90-120次/分钟。
2.运动频率:每周至少进行3-5次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为20-30分钟。运动间隔不宜超过2天,以免影响运动效果。
3.运动进度:运动强度和频率应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逐步调整。在开始阶段,运动强度宜低,频率宜少;随着康复进展,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频率。
四、注意事项
1.在进行居家康复运动前,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康复治疗师,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2.运动过程中,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等。如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胸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
3.运动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避免直吹冷风。
4.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放松活动,避免运动损伤。
5.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家务、社交等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6.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调整运动方案。
综上所述,对于患有脑卒中的中老年人来说,在家中进行康复运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对他们的整体生活品质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这种运动形式能够帮助患者改善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灵活性,并促进心理健康。然而,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安全始终应被置于首位。患者及其照护者需确保所有动作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考虑到个体差异的,避免可能导致伤害的不适宜练习。此外,运动量必须适度且可持续地进行,以防止过度训练或疲劳。同时,遵循医疗专业人员的建议与指导,可以确保每个康复计划都能精准执行,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效应。通过这样的方式,脑卒中患者能够在家里安全有效地恢复,重拾日常活动的信心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