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家暴,如何正确依“令”维权?
来源:
作者:张兆利
发表时间:2024-03-25 19:22:34
摘要:为解决现实中家暴受害者普遍面临的举证难、认定难等实际问题,2022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在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审查、作出、执行等方面作出了更加具体、详尽的规定。
为解决现实中家暴受害者普遍面临的举证难、认定难等实际问题,2022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在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审查、作出、执行等方面作出了更加具体、详尽的规定。什么是人身安全保护令?家暴受害人又该如何依“令”维权?
案例:
冯阿姨和王某于上世纪80年代末缔结婚姻,近年来这对夫妻感情出现不和并趋于恶化,更令冯阿姨难以忍受的是来自丈夫的家庭暴力。近日,王某因家庭琐事与妻子发生口角,将女方殴打至多处软组织损伤。案发后,公安机关给予王某治安拘留5日并处罚款200元的行政处罚。后来,深感后怕的冯阿姨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法院经审查认为,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法律规定,遂依法作出如下民事裁定书:即日起3个月内禁止王某对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并禁止他骚扰、跟踪、接触受害人及其近亲属。
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条第三款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本案中,法官准确认定家庭暴力,及时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有力维护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什么是人身安全保护令?人身安全保护令是一种民事强制措施,是人民法院为了保护家暴受害人及其子女和特定亲属的人身安全、防止暴力再次发生、确保婚姻案件诉讼程序正常进行而作出的民事裁定。
谁可以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1.遭受家暴或者面临家暴现实危险的受害人;2.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因年老、残疾、重病等原因或者受到强制、威吓等原因无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其近亲属、公安机关、民政部门、妇女联合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残疾人联合会、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救助管理机构均可以代为申请。
如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应当以书面方式提出;书面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申请人向本人或者被申请人居住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交申请书,申请书的内容要包括明确的被申请人,具体的请求以及阐述当事人遭受家暴或者面临家暴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不收取任何诉讼费用,也不需要提供担保。同时,人身安全保护令由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居住地、家暴发生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两个以上同级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管辖。
申请保护裁定应当符合哪些条件?一是有明确的被申请人;二是有具体的请求;三是有遭受家暴或者面临家暴现实危险的情形。人民法院经审查或听证确信存在家庭暴力危险,应当在72小时内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情况紧急的,应当在24小时内作出。
申请人应当提交哪些证据?包括以下11类:当事人的陈述;公安机关出具的家庭暴力告诫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安机关的出警记录、讯问笔录、询问笔录、接警记录、报警回执等;被申请人曾出具的悔过书或者保证书等;记录家庭暴力发生或者解决过程等的视听资料;被申请人与申请人或者其近亲属之间的电话录音、短信、即时通讯信息、电子邮件等;医疗机构的诊疗记录;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所在单位、民政部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救助管理机构、反家暴社会公益机构等单位收到投诉、反映或者求助的记录;未成年子女提供的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证言或者亲友、邻居等其他证人证言;伤情鉴定意见;其他能够证明申请人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的证据。
主要保护措施有哪些?人民法院作出的人身安全保护裁定可以包括下列内容中的一项或多项: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责令被申请人迁出申请人住所;禁止被申请人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等方式侮辱、诽谤、威胁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禁止被申请人在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的住所、学校、工作单位等经常出入场所的一定范围内从事可能影响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活动。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有效期不超过6个月,自作出之日起生效。人身安全保护令失效前,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撤销、变更或者延长。
对裁定不服有哪些救济措施?申请人对驳回申请不服的,可以自裁定生效之日起5日内向作出裁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被申请人对人身安全保护令不服的,可以自裁定生效之日起5日内向作出裁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停止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执行。
违反法院裁定有哪些法律后果?人身安全保护裁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由人民法院具体执行,公安机关以及村(居)委会等应当协助执行。在人身安全裁定生效期间,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处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处理;尚不构成犯罪的,人民法院应当给予训诫,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15日以下拘留。
案例:
冯阿姨和王某于上世纪80年代末缔结婚姻,近年来这对夫妻感情出现不和并趋于恶化,更令冯阿姨难以忍受的是来自丈夫的家庭暴力。近日,王某因家庭琐事与妻子发生口角,将女方殴打至多处软组织损伤。案发后,公安机关给予王某治安拘留5日并处罚款200元的行政处罚。后来,深感后怕的冯阿姨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法院经审查认为,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法律规定,遂依法作出如下民事裁定书:即日起3个月内禁止王某对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并禁止他骚扰、跟踪、接触受害人及其近亲属。
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条第三款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本案中,法官准确认定家庭暴力,及时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有力维护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什么是人身安全保护令?人身安全保护令是一种民事强制措施,是人民法院为了保护家暴受害人及其子女和特定亲属的人身安全、防止暴力再次发生、确保婚姻案件诉讼程序正常进行而作出的民事裁定。
谁可以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1.遭受家暴或者面临家暴现实危险的受害人;2.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因年老、残疾、重病等原因或者受到强制、威吓等原因无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其近亲属、公安机关、民政部门、妇女联合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残疾人联合会、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救助管理机构均可以代为申请。
如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应当以书面方式提出;书面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申请人向本人或者被申请人居住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交申请书,申请书的内容要包括明确的被申请人,具体的请求以及阐述当事人遭受家暴或者面临家暴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不收取任何诉讼费用,也不需要提供担保。同时,人身安全保护令由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居住地、家暴发生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两个以上同级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管辖。
申请保护裁定应当符合哪些条件?一是有明确的被申请人;二是有具体的请求;三是有遭受家暴或者面临家暴现实危险的情形。人民法院经审查或听证确信存在家庭暴力危险,应当在72小时内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情况紧急的,应当在24小时内作出。
申请人应当提交哪些证据?包括以下11类:当事人的陈述;公安机关出具的家庭暴力告诫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安机关的出警记录、讯问笔录、询问笔录、接警记录、报警回执等;被申请人曾出具的悔过书或者保证书等;记录家庭暴力发生或者解决过程等的视听资料;被申请人与申请人或者其近亲属之间的电话录音、短信、即时通讯信息、电子邮件等;医疗机构的诊疗记录;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所在单位、民政部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救助管理机构、反家暴社会公益机构等单位收到投诉、反映或者求助的记录;未成年子女提供的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证言或者亲友、邻居等其他证人证言;伤情鉴定意见;其他能够证明申请人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的证据。
主要保护措施有哪些?人民法院作出的人身安全保护裁定可以包括下列内容中的一项或多项: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责令被申请人迁出申请人住所;禁止被申请人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等方式侮辱、诽谤、威胁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禁止被申请人在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的住所、学校、工作单位等经常出入场所的一定范围内从事可能影响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活动。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有效期不超过6个月,自作出之日起生效。人身安全保护令失效前,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撤销、变更或者延长。
对裁定不服有哪些救济措施?申请人对驳回申请不服的,可以自裁定生效之日起5日内向作出裁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被申请人对人身安全保护令不服的,可以自裁定生效之日起5日内向作出裁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停止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执行。
违反法院裁定有哪些法律后果?人身安全保护裁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由人民法院具体执行,公安机关以及村(居)委会等应当协助执行。在人身安全裁定生效期间,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处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处理;尚不构成犯罪的,人民法院应当给予训诫,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15日以下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