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卫生健康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伴随而来的,便是我国人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情况逐渐变成了医疗保健的重点。
许多中老年人在闲暇之余喜欢爬山及登高,或是在一些老式住宅区徒步行进上下楼梯,于是,很多存在膝关节退行性改变的中老年人便开始关注上楼梯与下楼梯,哪个更伤膝盖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为大家进行相关的解答。
我们先来认识膝关节的解剖与生理,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腓骨的上端及髌骨共同构成,其中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所构成的胫股关节呈现“铰链式”的结构,而股骨与髌骨侧以“滑车”的方式构成髌股关节,正常情况下,股骨轴线与胫骨轴线之间形成向外的夹角,约为165°-170°,各骨关节面均有关节软骨覆盖而形成光滑的关节面,在胫股关节之间又分别有着膝关节内侧及外侧半月板,半月板可以为关节提供承重、缓冲、稳定等功能,同时,骨性关节又为坚韧的关节囊包绕并保护。而关节的运动系统则主要由下肢的肌肉所构成,在不同肌肉的共同协作下促成了膝关节的屈伸运动。
当人体处于站立、行走及登高的过程中,膝关节是全身众多关节中承重最大的关节,其所承受的重量,在人站立时几乎等于全部体重,而在平地行走时,膝关节的承重约为体重的4倍,当在爬山、上下楼梯时,其承重可达到体重的7倍,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60公斤的人,在登山或爬楼梯时,其膝关节所承受的压力相当于420公斤。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情况,运用运动医学来解释会更直观,当我们在上下楼梯的过程中,膝关节各部位的受力情况以及受力的方向也不尽相同。据研究,在上楼梯的过程中,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阔筋膜张肌、股二头肌、腓肠肌及半腱半膜肌等肌肉均参与到关节屈伸活动的各阶段中,同时,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在膝关节屈曲状态下支撑身体时,会产生剪切力,因此就会使膝关节的受压力达到自身体重的7倍甚至更高,因此,如果当此时膝关节存在本身的生物力线异常、肌肉量不足、韧带松弛等情况,就非常容易导致关节面的磨损。
可如果仅凭此就认为上楼梯比下楼梯更容易使膝关节受伤,那下此结论为时过早。
不少人或许以为爬楼梯比较辛苦,因此直观地认为上楼梯更伤膝盖,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这时因为上楼梯的动作主要的受力部位是在下肢的肌肉群,因此只要肌肉功能正常,即便是患有关节炎的患者,上楼梯也基本不成问题。而下楼梯的动作,主要受力的部位则是在膝关节面以及腰部的椎间盘,尤其是在先跨到下一阶梯的那一侧膝关节必须承受全身的重量,所以相对于上楼梯,下楼梯其实对于膝关节来说更为费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膝关节由伸直逐渐变为弯曲的状态,特别是当屈曲角度达到15°-30°的阶段,股骨髁在胫股关节面上由滚动进入滑动,髌骨也开始进入股骨滑车,此时正是膝关节“最容易受伤”的时候,因此,建议年轻人要避免下楼时使用“跳跃而下”的方式,这样更容易使膝盖受伤。
针对已经患有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病的中老年患者,如果不能避免上下楼梯,又想要避免关节进一步磨损、减少疼痛的发生,就一定要学会正确上下楼梯的方法,具体如下:
上楼梯:健侧的下肢先跨上一阶,随后将身体的重心转移至健侧的下肢,再将患侧的下肢跟上健侧所在的阶梯。
下楼梯:用健侧下肢支撑身体,让患侧的下肢先跨下一阶,脚尖先着地,待患侧下肢站直后,再缓缓将重心转移至患侧下肢,最后再将健侧下肢跟上患侧所处的阶梯。
以上方式若有扶手扶则更佳。
同样,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病的治疗与预防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方法如下:
前期预防:中老年患者注意保护关节,避免受寒,如果要进行长时间的徒步或者爬山运动,建议佩戴护膝;
早期治疗:热疗,包括用热毛巾外敷,或者蜡疗;
进展期治疗: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外洗,或者药膏贴敷,消炎止痛的西药治疗等;
晚期:退行性关节病的晚期除了关节的疼痛以及肿胀外,可出现晨僵、关节畸形、肌肉萎缩等症状,在保守治疗不佳的情况下,建议进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