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喷嚏都能骨折?75岁的王大爷前几天打了一个喷嚏,没想到却导致胸椎骨折并住院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王大爷患有重度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骨质疏松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共同列为危害中老年人的三大“杀手”之一。
产生骨质疏松的原理
人体的骨骼系统是由206块骨头组成,这些骨头组成了人体的骨骼支架,能够让人完成坐、站、走等各种动作并维持身体姿势。如果解剖一块骨头开来,就可以发现它是由骨膜、骨质和骨髓组成的。其中,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血管为骨头输送营养物质,神经负责传递感觉;骨髓是骨头中间的空腔里含有的物质,质地柔软,又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呈红色,可以产生血细胞,具有造血功能,黄骨髓呈黄色,含有大量脂肪细胞,没有造血功能;骨质就是硬质骨结构,可以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如果把骨质比作一座房子,骨密质就像由砖块跟钢筋水泥组成的坚固外墙,而骨密质是像海绵一样由骨小梁交织构成的,就像房子里的分隔墙,把房子分成一个一个的小房间。骨小梁也是骨骼的微结构,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小梁结构,就如同被蛀虫啃咬过的木头一样非常酥脆,一碰就容易断裂,所以有时会在跨步加大、摔倒,甚至咳嗽、打喷嚏时也会发生骨折。还有一部分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弯腰驼背、身高变矮,也是因骨质疏松造成的。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被破坏,而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点的全身性骨病。
导致骨质疏松的因素
1.年龄。一般人体的骨量在30岁时达到峰值,30岁以后骨量逐渐流失。一般来说,30至55岁之间每年骨量流失约0.6%至2%,55岁以后每年的骨量流失约2.1%至2.5%;
2.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倾向重口味,日常摄入盐过多,由于钠的代谢也会影响钙的流失;
3.不良的习惯。吸烟、酗酒、长期喝碳酸饮料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会影响钙的吸收;
4.缺乏负重运动,不利于骨沉积,还会增加骨丢失;
5.日照时间不足。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待在室内,不愿意晒太阳。然而,晒太阳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经常不晒太阳的人容易缺乏维生素D,从而影响钙的吸收,导致骨质疏松;
6.性别原因。经调查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患者的男女比例为3:7,女性尤其是老年女性出现骨质疏松的风险更高,原因是骨质疏松的发生与雌激素密切相关;
7.遗传因素,骨质疏松是一种多因素的遗传性疾病,如果母亲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那么她的女儿出现骨质疏松的风险会更高。
骨质疏松应该如何防治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盐的摄入,戒烟戒酒,避免摄入太多的碳酸饮料;
2.保持运动的习惯,比如跑步、跳舞,或者选择传统的保健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3.保证每日充足的日照时间,但是要避免暴晒,应选择在太阳初升的时段,或者体感较柔和的时段晒晒太阳;
4.日常补钙,一般来说,女性要从40岁以后开始补钙,男性从50岁以后可以补钙,45岁以下的人群,每日补钙量为800-1000mg,45岁以上人群每日补钙量为1200mg,如果是孕妇这类特性人群,每日补钙量为1500mg;
5.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通常分为钙剂、维生素类、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及中药制剂。钙剂主要包括各类钙片,以碳酸钙为主;维生素类主要包括维生素D及活性维生素D,活性维生素D主要包括骨化三醇和α-骨化三醇;骨吸收抑制剂包括双磷酸盐、降钙素、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骨形成促进剂主要维甲状腺激素类药物;中药制剂包括左归丸、右归丸等。不过,药物的使用都需要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切忌自行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