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能成在修理变压器

吴能成在进行化学试验

吴能成在工作中
记者 农晨迪
人物核心提示:他坚守在国门前的电网电气试验一线,仅主持参与的500kV海港站#1主变铁芯接地端子断裂现场更换一项工作,就为企业节约设备返厂维修费用100多万元,帮助防城港供电局实现多项从零到一的技术创新突破。他有“火眼金睛”,能快速诊断设备故障,是设备数据的“活字典”,也是职工创新“领头人”,他先后获得“广西工匠”、防城港市“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先进个人等荣誉,他就是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防城港供电局变电管理所电气试验班高级作业员、高级工程师、特级技师吴能成。
工匠心声:我将继续深耕于电气试验这个领域,做到更准确地定位故障部位,更快地完成抢修工作,更安全高效地做好维护,让故障停电成为历史,让电及时送到千家万户。
十四年来,吴能成扎根平凡岗位,做出不凡业绩,在创新提效方面取得累累硕果,以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为广西电网高质量发展、创新转型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守护万家灯火而不懈努力。
1、脚踏实地 在追梦的路上崭露头角
吴能成与电力行业的缘分,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
他出生在平南县一个偏僻小山村。10岁以前,吴能成是伴着煤油灯的微光写作业的。后来,家里换成电灯照明以后,他常常盯着那个灯泡想:“到底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它既不用烧柴也不用添加煤油就能源源不断地把光发出来?大人们都说是因为有电,但是,电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到底在哪里呢?”当年的吴能成虽然不明白电是什么,但是,电给他的童年带来一个崭新的世界,它可以让收音机发出声音,让电视播放出精彩的节目,让风扇在炎炎夏日里吹出清凉的风。
到了高中,通过学习,吴能成知道了电的来龙去脉,知道了它背后的科学原理,也被它深深吸引。于是,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吴能成果断报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2009年,从大学毕业的吴能成带着对电力事业的一腔热枕,来到防城港供电局成为一名电力工人。他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进入变电站的情景:“滋滋的电晕声,让我既紧张又兴奋,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从书本中‘走’出来成为实际生产中的各种设备,这是我之前没有过的体验。而变电站里大大的变压器与在街上看到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断开刀闸时产生的长长电弧既美丽多彩又让人害怕……”这些都让吴能成意识到,如果不能掌握过硬的知识和技能本领,是不能胜任这份工作的。
电力行业是一个对技术和细节要求极高的行业,每一个操作都关乎到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于是,在完成白天的工作后,吴能成晚上也没歇着,复盘、画图、做笔记……一年的时间,他用掉厚厚的4本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知识总结和心得体会。辛勤的努力最终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吴能成很快就掌握了日常工作中每一个项目的工作技巧,并且还能将原理讲清楚讲明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2年1月份,220kV新兴站1号主变压器进行技改大修,需要将60多吨变压器油先从变压器放出来,用滤油机循环过滤直至合格才能注入设备,在这期间还需要不断地取样检测。这是防城港供电局第一次对220kV变压器进行自主检修,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吴能成提前查阅各种资料,并请教专业技术人员,协助编制现场工作方案,将每一个时间节点的质量管控要求和工艺都详细列出来,最终圆满完成了此次工作。
2、刻苦钻研 练成绝技守护万家灯火
电气试验入门容易精通难,作为电网一次设备的“体检医生”,吴能成深知试验结论决定设备的“生死存亡”,故障抢修中必须分秒必争,能准确快速地定位故障至关重要。于是,在电气试验领域摸爬滚打多年后,吴能成练就了“一次设备故障诊断‘火眼金睛’”的独门绝技,能运用外表观察、声音辨别、现场测试、数据整理分析法等技术,在各种复杂环境干扰中层层分解、快速精准定位故障。
2023年12月,防城港市500kV白鹭站35kV站用变压器投运出现异常声响,不管运维人员怎么测温与检查,都无法找出问题根源所在。在得知情况后,吴能成赶到现场进行原因查找。由于设备处于带电运行状态,四周均有围栏,无法近距离观察和检测,且现场放电声时断时续,这些干扰都增加了查找故障原因的难度。吴能成在观察了现场环境后,对现场工作人员说:“去找一床被子把窗户遮住,别让光透进来。”随后,他屏住呼吸,趴在围栏上,两只眼睛透过不到0.5厘米的小孔洞来回观察,仔细地“扫描”着围栏内设备情况。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艰难搜索,他终于通过白色痕迹旁一丝不正常的光亮,成功定位到了故障位置,险情得到解除。“这个故障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会造成绝缘击穿,整个设备将会烧毁,直接经济损失将达20万元,而因此停电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吴能成告诉记者。
吴能成还是设备数据“活字典”。一台设备从出厂到退役,需要经过数十次各种各样的试验,产生海量的数据,如何在这些体检数据指标中找出隐藏其中的异常,确保“末病”得到及时诊治,是考量一名试验人员水平的试金石。2018年2月,吴能成在审核500kV海港站#1主变压器35kV侧A相避雷器带电测试时,发现该避雷器阻性电流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当时的试验人员仅认为应缩短试验周期加强监视,但凭借对该类数据的特征分析后,吴能成得出该避雷器阀片已经老化,无法继续运行的结论。于是,他力排众议进行停电检查,最终试验结果证明他的判断准确,避免了该避雷器发生故障对主变压器造成冲击损坏的发生。至今,经吴能成审核的试验报告超过15000份,查找出异常试验数据设备100多台,经现场停电验证,无一差错,保证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3、硕果累累 匠心成就职工创新“领头人”
十四年不懈追求,十四年辛苦探索,吴能成沉浸于设备“体检医生”这项工作中。在日常工作中,针对工作中效率和安全系数低的问题,他从不将就,而是善于分析和总结,攻克了多项困扰班组工作的难题,提高了班组的安全管理水平,他作为班长的六年间,他的班组从未发生过人为责任事故。作为“南网兄弟创客空间”的技术负责人,通过开展“师带徒”“星带新”等方式,积极进行“传帮带”,把自己丰富的经验和业务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位想学技术的同事。
套管绝缘油取样,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但高空、空间狭窄等原因造成样品失真、设备受潮风险等一直困扰着试验人员。2017年,吴能成带领团队集思广益,经过一个多月的技术攻关,先后攻克了样品交叉污染、流量精准控制差等难题,最终完成职创项目《变压器套管绝缘油自动取样装置研制》,实现了现场高空作业取样的定量、可调、快捷、方便安全操作技术攻关,且实现了取样样品不失真的目标。这一项目获得2020年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技术创新二等奖,填补了广西电网公司在此奖项上的空白,助力公司科技创新成果实现新突破。如今,他已经获得创新攻关成果21项、国家专利18项,发表论文6篇,广西电网公司及以上各级荣誉37项。
“时代在发展,技术更新换代的步伐越来越快,我会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并时刻关注行业动态和最新技术,积极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吴能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