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诚:以绿桑银茧铺就振兴路
来源:桂工网
作者:覃稍桦
发表时间:2025-10-14 19:34:54
摘要: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桑园里,常常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挽着沾泥的裤腿,手把手教蚕农辨别桑叶品质,用沙哑的嗓子讲解养蚕技术。他就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桑蚕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全诚。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桑园里,常常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挽着沾泥的裤腿,手把手教蚕农辨别桑叶品质,用沙哑的嗓子讲解养蚕技术。他就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桑蚕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全诚。
全诚,自2005年踏上毛南山乡的土地以来,便以“春蚕”般的奉献精神扎根桑蚕产业二十年,用科技赋能产业,用坚守点亮农户致富路,并逐渐从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成长为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5年,当全诚第一次踏上毛南山乡的土地时,这里还是一片相对贫瘠和落后的地区。桑蚕产业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当地农民缺少技术支持,管理粗放,产量和效益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面对这样的现状,全诚没有退缩,反而激起了他学农、支农的热情。“我当时就想,既然选择了农业这条路,就要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为农民兄弟做点实事。”全诚回忆起当初的决定,眼神中依然充满了坚定。
从此,全诚深深扎根于毛南山乡,与桑蚕产业结下了不解之缘。烈日下,他挽起裤腿,与农民一同弯腰查看桑叶长势;细雨中,他撑着伞,在桑园里仔细观察病虫害情况。他发现,品种老化、技术落后、病虫害频发是制约当地桑蚕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打破这一困境,他毅然踏上了科研攻关的征程。
为破解难题,他狠抓良种良法推广,集成编写《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桑蚕生产实用技术手册》,成为蚕农培训的“宝典”;他创新培训模式,把“教室”搬到田间地头,通过“田间教室”、微信抖音等方式,多年来开展培训班397期,培训1.3万余人次,其中脱贫户3205人,发放技术资料2.3万余份,让高效省力化养蚕技术走进千家万户。
2021年,全诚带头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联合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设国家桑蚕产业技术体系河池综合试验站环江示范基地,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他先后主持或参与23个科技项目,发表17篇学术论文,为环江桑蚕产业注入科技动能。
为强化产业带动效应,全诚推动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模式,打造了一批绿色高效桑蚕示范园区。他指导创建的环江南大门桑蚕专业合作社于2021年成功获评国家级示范社,并入选全国第二批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这些成果推动了环江桑蚕产业示范区获得自治区“四星级”认定,形成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环江也获评“广西十佳桑蚕生产基地县”“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
“要让乡亲们把脱贫作为新生活的起点,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是全诚常说的话,也是他的行动指南。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曾于2010年和2015年两次主动放弃晋升乡镇及事业单位领导职务的机会,坚守在最需要技术服务的桑蚕专业岗位上,并积极调处蚕病事故及桑蚕中毒纠纷136起,涉及农户1.9万余户,守护农村社会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诚的悉心指导下,当地养蚕技术显著提升,桑蚕产量和品质实现跨越式增长,桑蚕产业成为环江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截至2024年末,该县桑园面积达20.26万亩,产茧量4.37万吨,蚕农卖茧收入26.45亿元,4.92万农户靠种桑养蚕增收,其中6234户脱贫户借此巩固脱贫成果。
此外,作为自治区人大代表,全诚始终践行“脚下沾泥土,建言有温度”的履职理念,深入社区农村收集民意,在自治区两会上提出《关于优化耕地用途管理,稳定桑园面积,推进全区桑蚕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等提案,推动惠农政策落地;作为自治区纪委监委特约监察员,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盯群众急难愁盼,以监督推动产业发展。
二十载耕耘,全诚收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广西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诸多荣誉,但他却说,最大的荣誉是看到毛南山乡的桑园郁郁葱葱,蚕农的腰包越来越鼓。如今,这位“桑蚕守护者”仍在田间地头奔波,用科技与坚守,助力毛南山乡的桑蚕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毛南山乡的乡村振兴之路贡献力量。
全诚,自2005年踏上毛南山乡的土地以来,便以“春蚕”般的奉献精神扎根桑蚕产业二十年,用科技赋能产业,用坚守点亮农户致富路,并逐渐从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成长为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5年,当全诚第一次踏上毛南山乡的土地时,这里还是一片相对贫瘠和落后的地区。桑蚕产业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当地农民缺少技术支持,管理粗放,产量和效益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面对这样的现状,全诚没有退缩,反而激起了他学农、支农的热情。“我当时就想,既然选择了农业这条路,就要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为农民兄弟做点实事。”全诚回忆起当初的决定,眼神中依然充满了坚定。
从此,全诚深深扎根于毛南山乡,与桑蚕产业结下了不解之缘。烈日下,他挽起裤腿,与农民一同弯腰查看桑叶长势;细雨中,他撑着伞,在桑园里仔细观察病虫害情况。他发现,品种老化、技术落后、病虫害频发是制约当地桑蚕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打破这一困境,他毅然踏上了科研攻关的征程。
为破解难题,他狠抓良种良法推广,集成编写《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桑蚕生产实用技术手册》,成为蚕农培训的“宝典”;他创新培训模式,把“教室”搬到田间地头,通过“田间教室”、微信抖音等方式,多年来开展培训班397期,培训1.3万余人次,其中脱贫户3205人,发放技术资料2.3万余份,让高效省力化养蚕技术走进千家万户。
2021年,全诚带头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联合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设国家桑蚕产业技术体系河池综合试验站环江示范基地,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他先后主持或参与23个科技项目,发表17篇学术论文,为环江桑蚕产业注入科技动能。
为强化产业带动效应,全诚推动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模式,打造了一批绿色高效桑蚕示范园区。他指导创建的环江南大门桑蚕专业合作社于2021年成功获评国家级示范社,并入选全国第二批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这些成果推动了环江桑蚕产业示范区获得自治区“四星级”认定,形成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环江也获评“广西十佳桑蚕生产基地县”“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
“要让乡亲们把脱贫作为新生活的起点,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是全诚常说的话,也是他的行动指南。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曾于2010年和2015年两次主动放弃晋升乡镇及事业单位领导职务的机会,坚守在最需要技术服务的桑蚕专业岗位上,并积极调处蚕病事故及桑蚕中毒纠纷136起,涉及农户1.9万余户,守护农村社会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诚的悉心指导下,当地养蚕技术显著提升,桑蚕产量和品质实现跨越式增长,桑蚕产业成为环江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截至2024年末,该县桑园面积达20.26万亩,产茧量4.37万吨,蚕农卖茧收入26.45亿元,4.92万农户靠种桑养蚕增收,其中6234户脱贫户借此巩固脱贫成果。
此外,作为自治区人大代表,全诚始终践行“脚下沾泥土,建言有温度”的履职理念,深入社区农村收集民意,在自治区两会上提出《关于优化耕地用途管理,稳定桑园面积,推进全区桑蚕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等提案,推动惠农政策落地;作为自治区纪委监委特约监察员,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盯群众急难愁盼,以监督推动产业发展。
二十载耕耘,全诚收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广西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诸多荣誉,但他却说,最大的荣誉是看到毛南山乡的桑园郁郁葱葱,蚕农的腰包越来越鼓。如今,这位“桑蚕守护者”仍在田间地头奔波,用科技与坚守,助力毛南山乡的桑蚕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毛南山乡的乡村振兴之路贡献力量。

桂公网安备 450105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