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工网
gxworker.org.cn
广西职工的网上家园
协商议政汇合力 唱响工会“好声音”
——总工会界别委员积极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来源:桂工网    作者:农晨迪 蒙翠云    发表时间:2025-01-16 19:42:55
摘要:科技型企业既是科技创新的承接者,又是产业创新的创造者,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融合的天然主体。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产业创新,产业创新又能反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之道。
  李元元委员:优化创新环境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科技型企业既是科技创新的承接者,又是产业创新的创造者,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融合的天然主体。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产业创新,产业创新又能反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之道。

  为解决我区科技型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的资金短缺导致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果不理想、高端人才引进与保留困难等问题,李元元委员建议:

  加大力度鼓励科技型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在自治区已出台的各项企业研发经费分段补助等创新激励政策基础上,设立专项经费,持续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正向激励力度,鼓励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建设若干高水平实验室,鼓励企业与高水平科研机构开展联合研发创新。特别是针对我区优势特色产业中的龙头科技型企业,对于他们开展的有利于解决行业共性问题的科研创新,无论是单独开发还是联合科研院所开发,都应该给予重点支持。同时帮助科技型企业用好用足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其他支持政策,以鼓励科技型企业增加创新投入。

  鼓励各类主体开展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目标的研发与创新。在研发领域,在保证对基础研究进行持续投入的基础上,各参与主体,特别是各科研院所,应该主动提升市场意识,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目标,提高实用型研究开发的投入。而科研主管部门也可以合理设置一套针对市场型、实用型研究的评价体系。即使某些研究课题和成果在理论层面和技术层面显得不够“高精尖”,但只要它能够适应市场、得到市场的接受,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以此提升科研成果市场转化能力,用好政策催生好成果、用好成果推动好市场。

  加大对各类人才引进与保留的政策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完善广西创新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体系,针对产业型、市场型人才设立独立的评价标准,以鼓励产业型人才的成长。同时,面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予以适当奖励,支持和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培训等活动,积极宣传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政策,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解决企业及人才的后顾之忧,更加有效地促进创新发展。

  彭晖委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助力广西智造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车之双轮,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国家竞争力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与力量组织,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区拥有丰富创新资源,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平台及科技领军企业,正以其独特的资源和优势,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着无限可能。

  然而,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瓶颈。在一些领域的企业由于受自身经济实力的限制,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研发创新长期投入不足,导致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二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融合支撑体系尚不完善,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不紧密,信息壁垒、协同不足严重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三是地方配套政策出台速度还不够快,导致政策转化为有效产出迟滞,惠及企业科技投入的措施、补贴不够及时,往往导致错失先机。对此,彭晖委员建议:

  加强资源整合与协作。政府主导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创新协作机制,打破信息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完善创新链条,强化产学研合作,构建协同创新生态。通过加强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强化科技领军企业地位。以科技领军企业为核心,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科技自立自强的合力。支持领军企业参与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创新联合体,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打造,形成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提升整体竞争力。

  推动提升本土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建议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和鼓励措施,发挥政府采购的示范作用,在“同质同价”的原则下,鼓励优先选用服务快捷的本地品牌,推动提升本土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建议政府加强对本土高科技产业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的引导力度,提高本土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覃燕灵委员: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做强做大畜牧业  

  科技创新是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产业创新则是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智能化养殖技术的应用正逐步改变着传统的养殖模式,例如,通过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畜禽的生长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精准调控养殖环境参数,为畜禽生长提供最适宜的条件。同时,利用智能养殖设备,如自动喂料系统、自动清粪系统等,不仅能够提高养殖效率,减少人工成本,还能降低劳动强度,让养殖过程更加科学、规范。在疫病防控方面,科技创新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使疫病的早期诊断更加精准、快速,能够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有效降低疫病的传播风险。此外,新型疫苗和兽药的研发,为畜禽健康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通过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动养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规模化养殖企业能够更好地应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为了更好地推动畜牧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覃燕灵委员建议:

  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议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畜牧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围绕畜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科研机构和高校应根据产业实际需求,调整科研方向,加强应用型技术研发,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转化率。畜牧企业则要积极参与到产学研合作中,为科研提供实践平台和资金支持,同时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实现互利共赢。

  加大对畜牧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建议设立专项科研资金,支持畜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平台的建设。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同时,完善金融支持体系,为畜牧企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资金保障。例如,通过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贷款、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为畜牧企业的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畜牧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议加强农业院校畜牧相关专业的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畜牧业输送更多专业人才。建议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畜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畜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待遇,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

  完善创新政策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建议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有利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包括科技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等,形成政策合力,加强对畜牧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对新技术、新成果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用手机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