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伤”试点扩围,筑起职业保障“防护网”
来源:
作者:关育兵
发表时间:2025-08-18 19:01:00
摘要: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以下简称“新职伤”),是专门针对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劳动者出台的职业伤害保障。
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以下简称“新职伤”),是专门针对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劳动者出台的职业伤害保障。7月1日,人社部等九部门决定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增加河北、浙江、山东等10个省份以及多个规模较大的平台企业,“新职伤”保障的群体将大大增加。 (据央视财经)
在数字经济重塑就业形态的今天,“新职伤”这项创新举措正为千万灵活就业者编织起一张坚实的安全网。新就业形态的蓬勃发展,既带来了经济活力,也催生了权益保障的新课题。当前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庞大,他们穿梭于城市街巷,连接起供需两端,却长期面临“工伤认定难、保障水平低”的困境。传统工伤保险以劳动关系为前提,而平台用工的灵活性、流动性等特征,让大量新就业形态人员处于保障真空地带。2022年启动的“新职伤”试点,正是瞄准这一制度空白的破题之作。经过三年探索,今年7月新增的10个试点省份及重点平台企业,更让这张保障网加速扩容。
从政策文本到生活实践,“新职伤”的突破性价值正在层层显现。与商业意外险相比,其创新性体现在三个维度:平台全额缴费的“零负担”模式,让骑手能够在受伤休养期间,不仅获赔医药费,还能领到误工生活保障;不区分用工身份的“全覆盖”原则,打破了全职与兼职的保障鸿沟;电子签章、线上申报等“数字化”流程提升效率,使骑手获得理赔时间缩短。这种兼具普惠性与灵活性的制度设计,精准契合了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特征。
试点扩围的深层意义,在于构建更可持续的保障生态。江苏南通整合457家银行网点,将社保卡申领、参保缴费等业务纳入“一站式”服务;某货运平台通过后台数据直连,实现职业伤害认定“秒级响应”。这些因地制宜的实践表明,“新职伤”并非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系统性升级。按照人社部规划,2027年“新职伤”将拓展至更多风险较高的行业,这种渐进式推进策略,既保证了制度落地的可行性,也为未来完善制度预留了空间。
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劳动者,还需破解执行层面的痛点。当前部分平台存在“重参保轻预防”倾向,职业安全培训覆盖率不足;部分从业者对申报流程仍不熟悉,导致权益受损时未能及时维权。对此,监管部门需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将保障落实情况纳入平台信用评价;行业协会应编写通俗版操作指南,通过短视频、社区宣讲等方式扩大知晓度;平台企业更需履行主体责任,将安全保障嵌入派单、配送全流程。唯有多方协同,才能让“新职伤”从纸面条款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新职伤”制度的演进轨迹,折射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与时俱进。在这个灵活就业者日益增多的时代,这项制度不仅为千万劳动者编织了“防护网”,更向社会传递出清晰信号:无论就业形态如何变化,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应得到充分保障。
在数字经济重塑就业形态的今天,“新职伤”这项创新举措正为千万灵活就业者编织起一张坚实的安全网。新就业形态的蓬勃发展,既带来了经济活力,也催生了权益保障的新课题。当前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庞大,他们穿梭于城市街巷,连接起供需两端,却长期面临“工伤认定难、保障水平低”的困境。传统工伤保险以劳动关系为前提,而平台用工的灵活性、流动性等特征,让大量新就业形态人员处于保障真空地带。2022年启动的“新职伤”试点,正是瞄准这一制度空白的破题之作。经过三年探索,今年7月新增的10个试点省份及重点平台企业,更让这张保障网加速扩容。
从政策文本到生活实践,“新职伤”的突破性价值正在层层显现。与商业意外险相比,其创新性体现在三个维度:平台全额缴费的“零负担”模式,让骑手能够在受伤休养期间,不仅获赔医药费,还能领到误工生活保障;不区分用工身份的“全覆盖”原则,打破了全职与兼职的保障鸿沟;电子签章、线上申报等“数字化”流程提升效率,使骑手获得理赔时间缩短。这种兼具普惠性与灵活性的制度设计,精准契合了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特征。
试点扩围的深层意义,在于构建更可持续的保障生态。江苏南通整合457家银行网点,将社保卡申领、参保缴费等业务纳入“一站式”服务;某货运平台通过后台数据直连,实现职业伤害认定“秒级响应”。这些因地制宜的实践表明,“新职伤”并非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系统性升级。按照人社部规划,2027年“新职伤”将拓展至更多风险较高的行业,这种渐进式推进策略,既保证了制度落地的可行性,也为未来完善制度预留了空间。
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劳动者,还需破解执行层面的痛点。当前部分平台存在“重参保轻预防”倾向,职业安全培训覆盖率不足;部分从业者对申报流程仍不熟悉,导致权益受损时未能及时维权。对此,监管部门需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将保障落实情况纳入平台信用评价;行业协会应编写通俗版操作指南,通过短视频、社区宣讲等方式扩大知晓度;平台企业更需履行主体责任,将安全保障嵌入派单、配送全流程。唯有多方协同,才能让“新职伤”从纸面条款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新职伤”制度的演进轨迹,折射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与时俱进。在这个灵活就业者日益增多的时代,这项制度不仅为千万劳动者编织了“防护网”,更向社会传递出清晰信号:无论就业形态如何变化,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应得到充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