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工网
gxworker.org.cn
广西职工的网上家园
“本转专”成为职业赛道转换的新路径
来源:    作者:王志顺    发表时间:2025-08-13 18:08:00
摘要:近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计划拟招收本科生135人,且过去几年中,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在逐年增加,引发社会对“本转专”现象的关注。这一现象并非个例,广东、山东、湖北等地的多所专科院校也开设了面向本科生的技师班。
  近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计划拟招收本科生135人,且过去几年中,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在逐年增加,引发社会对“本转专”现象的关注。这一现象并非个例,广东、山东、湖北等地的多所专科院校也开设了面向本科生的技师班。有人称,这种模式是培养“学历+技能”两条腿走路的“π”型人才;有学生笑言“‘π’型人才撒开腿就能跑,跑得还更快”。 (据《新华每日电讯》)

  随着“本科生回炉读专科”从零星案例发展为群体现象,“π型人才”培养从理论构想转化为教育实践,这既反映了个人职业规划的多元化趋势,也体现了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的创新探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市技师学院等院校面向本科生开设的技能班,通过“学历+技能”的双轨培养模式,为学子提供了重新定位发展方向的机会。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就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强烈需求,是教育评价体系从“唯学历论”向“能力导向”的渐进转变,更是当代青年突破传统观念束缚、自主规划人生的理性选择。

  “本转专”现象引发广泛讨论的关键,在于它对教育固有观念的突破。重点本科毕业生袁靖因“技术储备不足、职业发展受限”选择重返技术学校学习机电一体化,最终成长为技术销售总监的经历证明:学历是职业发展的起点,专业技能才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回炉再造”不是学历的降维,而是通过技能强化弥补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的不足,实现职业能力的立体化提升。学生杨维康“就想踏踏实实学门手艺”的朴实表达,恰恰体现了“π型人才”培养的本质追求——在保持理论素养的同时深耕实践能力。

  “π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兴起,实质上是产业升级对教育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智能化转型的产业环境急需复合型人才,但传统教育体系培养的单一型人才难以满足需求。青岛市技师学院的“工学一体”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将企业设备1:1还原到教学环境,采用“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让学生在真实项目场景中边学习边实践,提升入职后的岗位匹配率。

  更关键的是,“本转专”现象促进了社会对职业教育意义的重新认知。如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得主袁强等优秀技能人才正用实际成绩证明:技能成才同样可以登上世界舞台。随着越来越多的本科生主动选择前往技术学校深造,企业逐步调整“唯名校”的用人标准,家长开始理性看待技能教育的价值,一种新的社会共识正在形成——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颁发文凭,而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能力。这种共识的普及,或许比“π型人才”培养本身更具有深远意义。它标志着人才评价正逐步摆脱“学历至上”的单一评价体系,向着“能力为本”的多元评价机制转型。

  教育的活力源于多样性。无论是本科生选择技术学校深造,还是专科院校向本科生开放教育资源,本质上都是对人才成长通道的拓宽与创新。当“π型人才”在实践中展现其独特优势时,他们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用手机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