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图强 做大就业“蓄水池”
来源:
作者:潘铎印
发表时间:2025-06-23 19:51:51
摘要:在福建福清,总投资32.5亿元、年产400万套智能车用安全玻璃的零碳智能工厂项目,将在全自动化生产线上催生出约3000个就业岗位。
在福建福清,总投资32.5亿元、年产400万套智能车用安全玻璃的零碳智能工厂项目,将在全自动化生产线上催生出约3000个就业岗位。在安徽合肥,57.5亿元投资建设的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将实现400万套汽车玻璃及400万片配件玻璃产能布局,在新增60亿元产值的同时,直接创造超3000个就业机会。产能扩大、智造升级,正成为促就业、稳就业的支点与引擎。 (据《工人日报》)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以来,各地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措并举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大规模应用,为稳定和扩大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产业、新业态催生新职业。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示第七批新职业名单,拟新增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电子电路设计师等17个新职业,新添旅拍定制师、智慧仓运维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等42个新工种。新领域、新赛道的快速发展释放出就业新潜能,新兴行业释放出更多就业需求。以人工智能(AI)技术突破为标志,DeepSeek等大模型的商业化应用推动产业链关联岗位和衍生岗位需求激增,新产业与新职业同频共振、深度融合,激发出经济发展新活力。
而随着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将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各地方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为抓手,以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持续挖潜扩容就业空间,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经济增长与就业民生同频共振、行稳致远。
聚焦新业态、新空间、新消费,拓展就业增量空间。完善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产业链和教育链的动态衔接机制,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储能、半导体、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完善从研究型、应用型到技工型的人才梯队培养体系,提升就业竞争力。围绕就业容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的一些领域,如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等,增加紧缺技能人才供给,深入实施数字人才培育行动,推动“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联动贯通。针对低技能劳动者实施技能重塑,开展“机器人焊接”“智能硬件运维”等定向培训,实现稳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让智能智造与稳岗就业实现双赢。
新需求呼唤高技能人才。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新职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对高技能劳动力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强。传统产业工人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关注新趋势,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和市场需求,持续提升从业技能与水平,实现从低技能工种到高技能岗位的跃迁,增强新兴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产业需求,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千行百业加速“向新”“向智”发展,汇集就业市场的“蓄水池”。各地各部门应大力实施新产业、新技术、人工智能时代人力资本提升计划,促进人力资源和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深度协同发展,为拓展就业增量提供支撑,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以来,各地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措并举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大规模应用,为稳定和扩大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产业、新业态催生新职业。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示第七批新职业名单,拟新增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电子电路设计师等17个新职业,新添旅拍定制师、智慧仓运维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等42个新工种。新领域、新赛道的快速发展释放出就业新潜能,新兴行业释放出更多就业需求。以人工智能(AI)技术突破为标志,DeepSeek等大模型的商业化应用推动产业链关联岗位和衍生岗位需求激增,新产业与新职业同频共振、深度融合,激发出经济发展新活力。
而随着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将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各地方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为抓手,以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持续挖潜扩容就业空间,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经济增长与就业民生同频共振、行稳致远。
聚焦新业态、新空间、新消费,拓展就业增量空间。完善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产业链和教育链的动态衔接机制,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储能、半导体、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完善从研究型、应用型到技工型的人才梯队培养体系,提升就业竞争力。围绕就业容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的一些领域,如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等,增加紧缺技能人才供给,深入实施数字人才培育行动,推动“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联动贯通。针对低技能劳动者实施技能重塑,开展“机器人焊接”“智能硬件运维”等定向培训,实现稳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让智能智造与稳岗就业实现双赢。
新需求呼唤高技能人才。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新职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对高技能劳动力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强。传统产业工人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关注新趋势,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和市场需求,持续提升从业技能与水平,实现从低技能工种到高技能岗位的跃迁,增强新兴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产业需求,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千行百业加速“向新”“向智”发展,汇集就业市场的“蓄水池”。各地各部门应大力实施新产业、新技术、人工智能时代人力资本提升计划,促进人力资源和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深度协同发展,为拓展就业增量提供支撑,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