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应用型创新人才“鱼贯而出”
来源:
作者:许华凌 王同文
发表时间:2025-04-24 18:04:31
摘要:4月22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增列29种新专业,纳入2025年高考招生。
4月22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增列29种新专业,纳入2025年高考招生。新目录包含93个专业类、845种专业,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对国家战略急需和高质量发展的快速响应。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是教育部为了规范全国高等学校的本科专业设置,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制定并发布的指导性文件。该目录旨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引导高等学校优化专业结构,更新专业内容,发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办出专业特色,形成合理的专业布局。这次学科专业的调整优化呈现两大亮点:一是确保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保持同步,及时响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二是工学类新增专业数量最多,占比最高,体现了对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趋势和方向。
推动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规模化涌现,政府要强化政策引导与战略规划,制定专项行动计划,优化教育结构布局,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设人才培养高地,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资源保障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指导高校创新办学模式,促进跨部门跨学科协同。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系统性破解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高校要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就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重构产教融合型培养模式、创新应用型课程体系、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分层分类评价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深入践行科技强国的办学理念,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建立市场导向、多元参与的人才评价体系,塑造兼具家国情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支持学生参与真实产业项目,加速知识向应用转化,将知行合一真正落到实处。
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保障,着力构建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育体系,以工匠精神为内核,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为人才成长与报国实践提供政策支持。从企业角度来看,要推动技能人才与产业升级需求深度对接,为应用型人才搭建“实战舞台”,并将技术创新成果与薪酬、晋升挂钩,建设“尊崇工匠、争当工匠、成为工匠”的企业文化,让“技能成才、科技报国”理念深入每一个员工心田。而对于2025年即将踏入高考考场的学子们而言,树立正确择业观,敏锐捕捉时代发展的脉搏,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给予29个新专业更多关注。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社会需要更多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期待他们勇敢地投身于这些新专业的学习,为实现“大国工匠”的人生理想奠定坚实基础。
人才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方凝心聚力,共同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快速成长、建功立业的良好环境,让更多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鱼贯而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提供人才支撑。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是教育部为了规范全国高等学校的本科专业设置,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制定并发布的指导性文件。该目录旨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引导高等学校优化专业结构,更新专业内容,发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办出专业特色,形成合理的专业布局。这次学科专业的调整优化呈现两大亮点:一是确保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保持同步,及时响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二是工学类新增专业数量最多,占比最高,体现了对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趋势和方向。
推动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规模化涌现,政府要强化政策引导与战略规划,制定专项行动计划,优化教育结构布局,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设人才培养高地,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资源保障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指导高校创新办学模式,促进跨部门跨学科协同。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系统性破解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高校要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就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重构产教融合型培养模式、创新应用型课程体系、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分层分类评价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深入践行科技强国的办学理念,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建立市场导向、多元参与的人才评价体系,塑造兼具家国情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支持学生参与真实产业项目,加速知识向应用转化,将知行合一真正落到实处。
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保障,着力构建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育体系,以工匠精神为内核,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为人才成长与报国实践提供政策支持。从企业角度来看,要推动技能人才与产业升级需求深度对接,为应用型人才搭建“实战舞台”,并将技术创新成果与薪酬、晋升挂钩,建设“尊崇工匠、争当工匠、成为工匠”的企业文化,让“技能成才、科技报国”理念深入每一个员工心田。而对于2025年即将踏入高考考场的学子们而言,树立正确择业观,敏锐捕捉时代发展的脉搏,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给予29个新专业更多关注。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社会需要更多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期待他们勇敢地投身于这些新专业的学习,为实现“大国工匠”的人生理想奠定坚实基础。
人才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方凝心聚力,共同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快速成长、建功立业的良好环境,让更多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鱼贯而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