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整合更多创新资源
来源:
作者:胡建兵
发表时间:2025-04-23 20:00:04
摘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是匠心育苗的“练兵场”、痛点难点的“攻关站”。
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是匠心育苗的“练兵场”、痛点难点的“攻关站”。4月18日,江苏扬州市直工会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宣告成立,整合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资源,构建“劳模领衔、团队攻坚、成果共享”的工作机制,共同攻克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努力为“经济大省要挑大梁”干出走在前的样子。 (据中工网)
“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是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作用的主阵地,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新平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重点是打造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技术工人队伍。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各行业关联度越来越大,竞争的同时也需要合作。建立“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利用联盟的人才、技术、创新思维等优势,为劳模工匠人才搭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可让企业在碰到难题时,相互协作,共同攻关,由原来的“单打独斗”变为“联合作战”,促进企业在互通互融中加快发展。
以往各创新工作室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规范运行不够平衡,成果转化不甚理想,管理监督覆盖不足等问题一直是创新工作室运行管理的短板。建立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以“量变到质变”为目标,力求在有效解决以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发挥联盟引领带动作用。联盟将重点围绕本行业、本单位发展大局和职工需求,特别是破解“卡脖子”技改等难点重点,集聚力量、集体研究、集合方向、集中攻关建管养运等过程中的科研难题、技术问题以及服务管理环节中的问题,有效整合各创新工作室的创新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减少创新的盲目性,推动形成方向明确、重点攻关、实践应用为一体的创新良性循环。
创新工作室要运用系统思维从全局的角度把握“跨界”思考。加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跨界交流与合作,既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创新工作室成员跨企业、跨行业交流互动,是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给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成员有更大的发挥舞台,可以充分释放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品牌效应,发挥创新工作室在跨界创新活动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发挥创新工作室团队的业务专长和技术优势,围绕企业工作的重点难点等问题开展创新和攻关活动。同时,可以让工作室在解决企业难题的同时,把工作室打造成为员工学习交流的讲堂和培养先进的平台,成为企业的“智囊团”、岗位的“创新源”、项目的“攻关队”、人才的“孵化器”和队伍的“方向标”。
“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是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作用的主阵地,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新平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重点是打造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技术工人队伍。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各行业关联度越来越大,竞争的同时也需要合作。建立“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利用联盟的人才、技术、创新思维等优势,为劳模工匠人才搭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可让企业在碰到难题时,相互协作,共同攻关,由原来的“单打独斗”变为“联合作战”,促进企业在互通互融中加快发展。
以往各创新工作室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规范运行不够平衡,成果转化不甚理想,管理监督覆盖不足等问题一直是创新工作室运行管理的短板。建立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以“量变到质变”为目标,力求在有效解决以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发挥联盟引领带动作用。联盟将重点围绕本行业、本单位发展大局和职工需求,特别是破解“卡脖子”技改等难点重点,集聚力量、集体研究、集合方向、集中攻关建管养运等过程中的科研难题、技术问题以及服务管理环节中的问题,有效整合各创新工作室的创新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减少创新的盲目性,推动形成方向明确、重点攻关、实践应用为一体的创新良性循环。
创新工作室要运用系统思维从全局的角度把握“跨界”思考。加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跨界交流与合作,既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创新工作室成员跨企业、跨行业交流互动,是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给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成员有更大的发挥舞台,可以充分释放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品牌效应,发挥创新工作室在跨界创新活动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发挥创新工作室团队的业务专长和技术优势,围绕企业工作的重点难点等问题开展创新和攻关活动。同时,可以让工作室在解决企业难题的同时,把工作室打造成为员工学习交流的讲堂和培养先进的平台,成为企业的“智囊团”、岗位的“创新源”、项目的“攻关队”、人才的“孵化器”和队伍的“方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