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工网
gxworker.org.cn
广西职工的网上家园
员工报告事故隐患有奖让内部“吹哨”更响亮
来源:    作者:李英锋    发表时间:2024-08-28 18:57:10
摘要:近日,《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印发,明确了报告的重点内容、核查处理的工作流程方式、奖励资金的来源和保障措施,明确了两个阶段的目标任务——2025年6月底前,推动煤矿、非煤矿山、石油天然气开采、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并实施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2025年底前,推动其他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并实施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
  近日,《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印发,明确了报告的重点内容、核查处理的工作流程方式、奖励资金的来源和保障措施,明确了两个阶段的目标任务——2025年6月底前,推动煤矿、非煤矿山、石油天然气开采、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并实施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2025年底前,推动其他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并实施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 (据《法治日报》)

  报告事故隐患有奖,内部“吹哨”有功。显然,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就是一份鼓励员工参与安生生产监督的动员令、召集书,有助于调动员工的内部监督积极性,挖掘内部监督的潜力,增强内部监督的效能,有助于提升事故隐患的及时发现率、消除率,有助于筑牢安全生产工作的内部防线。

  之前,不少人都认为,指出生产经营单位的事故隐患是给单位“找事”“挑刺”,而有些生产经营单位也对员工报告事故隐患存有抵触情绪,把“吹哨”的员工当成麻烦制造者,当成负面因素。有的生产经营单位甚至还对“吹哨”员工进行打击报复。在这样的语境下,一些员工即便发现了事故隐患,也不愿或不敢“吹哨”,一些员工即使鼓起勇气也只能无奈地匿名举报,吹响“暗哨”。

  国务院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释放出清晰强烈的信号,给内部“吹哨”正了名,给员工吃下了定心丸——报告事故隐患是国家肯定和鼓励的事,正视和重视员工“吹哨”是生产经营单位的责任。如此,员工就不必再心存顾虑,噤声不报,不必再提心吊胆、偷偷摸摸举报事故隐患了,可以正大光明、开诚布公地把“哨”吹在桌面上,而生产经营单位也应及时启动核查处理程序,对员工的“吹哨”进行快速回应。在这一机制下,员工的内部监督能产生更好的预警效果,能推动安全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知屋漏者在宇下。员工处在生产经营的一线,能够最先感知或发现环境、设备、人为失误、管理缺陷等方面的不安全因素,由于这些不安全因素往往与员工的生命健康权益等密切相关,员工也有报告事故隐患的需求。用奖励机制让员工放下“吹哨”的包袱,把员工“吹哨”的责任意识和热情激发出来,就会生成内部监督的强大动能。“海恩法则”告诉我们: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反向推之,当奖励机制催生了越来越多的内部“吹哨人”,当员工及时或在事故前报告了越来越多的轻微事故、未遂征兆、事故隐患,当生产经营单位以及监管部门对员工的报告做出了负责任的核查处理,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事故被预防和化解。比如,2021年至今,早已探索建立“事故隐患报告奖励制度”的中石化济南分公司各单位共计发现并上报事故隐患642起,其中避免直接事故62起。

  员工内部监督的强化,能补足安全生产监督的短板,与部门执法监督、群众或媒体监督、保险机构监督等形成合力,建立“四位一体”的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对安全生产工作将起到更大的促进推动作用。

  生产经营单位应算清奖励员工报告事故隐患的大账,为员工“吹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实际上,比之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损失,事故隐患报告的奖励资金是一笔“小钱”,企业建立事故隐患报告奖励制度,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十分必要,十分划算。生产经营单位应端正理念,积极建立实施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和有关部门共同保障奖励资金来源,确保奖金及时发放,并通过编制手册清单、公告引导、经验交流、专题培训等方式提升员工发现隐患、辨识隐患、报告隐患的能力和积极性。各级政府也要加强对这项机制落实情况的巡查考核,让员工“吹哨”更响亮。

用手机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