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工网
gxworker.org.cn
广西职工的网上家园
诱导充值打赏需加强事前防范
来源:    作者:王铎 刘天放    发表时间:2024-06-13 17:58:40
摘要:目前,充值打赏案件已成为北京互联网法院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占比最大的一类。不少平台通过“游戏+社交”的双重元素,吸引未成年人的关注,成为未成年人的网络“新宠”。

  □图/王铎 文/刘天放

  目前,充值打赏案件已成为北京互联网法院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占比最大的一类。不少平台通过“游戏+社交”的双重元素,吸引未成年人的关注,成为未成年人的网络“新宠”。一个8岁的小男孩观看手机游戏直播,主播说打赏火箭可以送跑车,小男孩一晚上打赏了17万元。开庭时,法官问小男孩,父母挣钱不容易,为什么把钱拿去挥霍?小男孩说,他以为打赏的只是小星星等符号,不知道礼物就是钱。法官又问小男孩家长,为什么不监督孩子玩手机?家长说,自己都控制不住玩手机,哪里还能监督孩子。 (据新华网)

  近年来,关于“熊孩子”获取家长的手机密码后偷偷充值打赏的报道频频进入公众视野。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取家长支付密码后在网络平台大额消费,或拿家长手机充值的案例层出不穷。这反映出平台的经营管理问题频现,也说明家长在监护孩子这件事上存在很大问题。未成年人实施充值打赏行为即使无效,是否能要求平台全额返还?需看监护人是否存在过错,是否尽到监护义务、尽到了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等密码的管理义务以及平台是否建立相应机制对未成年人的上述行为进行提醒、限制。可见,家长保管好自己的各项账号密码和支付密码,防止孩子获取密码后进行支付,该有多重要。孩子用家长手机充值,给各方都造成了很大影响,加大了社会运行成本,可见,杜绝孩子偷偷充值,不能仅靠事后追款,更要加强事前防范力度。


用手机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