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方同意离婚,但要求女方必须退回30万元彩礼。”“我们当时只收到20万元,现在最多退回10万元。”10月底,在广西南宁发生了一场离奇的返还彩礼纠纷。经法院调解发现,男女双方相差的10万元彩礼竟被婚介私自拿走。当初,女方一直主张要20万元彩礼,但婚介方却告诉男方,女方要30万元彩礼。最终,男方把30万元彩礼交给婚介,婚介先是拿走了其中10万元,才把剩下20万元给了女方,并且又收了男方2万元的介绍费。当调解人员把这一情况告诉双方时,双方才恍然大悟。 (据《羊城晚报》)
婚介大玩两头骗的伎俩,假借女方的名义向男方索要超过女方意向数额的彩礼,并私吞其中的差额,伤害了双方权益,不仅逾越了道德底线,还逾越了法律底线。
不少地方的彩礼居高不下,动辄数十万元,本就让一些家庭不堪重负。而不讲“媒德”的婚介再通过空手套彩礼的骗术私吞一部分彩礼,势必会进一步推高彩礼的数额,进一步加重男方家庭的负担,甚至会引领某个地方彩礼“标准”的攀升。显然,婚介骗彩礼“中间差价”违背了婚事新办简办的文明需求,走向了移风易俗的对立面。
实际上,婚介空手套彩礼的骗术不仅仅是诚信问题,有可能涉嫌诈骗罪。也就是说,这起纠纷不是简单的民事纠纷。因而,对婚介骗彩礼“中间差价”的行为不能止于民事调解,不能止于产生婚姻纠纷的男女双方各退一步。受害者有必要向公安部门报案,负责调解案件的法庭发现婚介涉嫌诈骗犯罪的线索后,也应将线索及时移送公安部门。公安部门应启动刑事侦查程序,检察院和法院也应根据公安部门的侦查结果通过后续的提起公诉、审判等司法程序进一步廓清案件事实,如证据证明婚介经营者骗彩礼“中间差价”的行为属实,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让其付出必要的法律代价。
这起纠纷暴露的婚介骗彩礼“中间差价”问题给社会敲响了警钟:婚介或媒婆骗彩礼“中间差价”很可能存在不少隐性案件,各地各有关部门应举一反三,积极摸排线索,对此问题进行治理,严惩彩礼诈骗犯罪,并把治理行动作为给彩礼“降温”、移风易俗的一个抓手。婚介骗彩礼“中间差价”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婚介一手操办,彩礼信息不透明,男女双方存有彩礼信息差。各地可引导男女双方签订彩礼契约,写清彩礼数额,或由男方将彩礼直接交于女方,这样就可有效预防婚介从中骗取“彩礼差价”。男女双方订婚后或结婚后,也应对彩礼数额进行确认,如发现被婚介骗了“差价”,就应拿起法律武器积极维权,挽回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