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工网
gxworker.org.cn
广西职工的网上家园
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让厂中校“实体化”
来源:    作者:胡建兵    发表时间:2023-06-16 18:04:05
摘要: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门近日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50个左右,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门近日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50个左右,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 (据新华网)

  “厂中校”推动产教融合“实体化”。“厂中校”是进一步完善工匠培育机制,发挥大型企业办学特色和优势,培养产业“后备军”的尝试。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行业对文凭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加深,许多企业职工原先的岗位对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跟不上形势,就可能会被淘汰。大型企业用工量十分大,如果要让员工到外地去提升学历,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厂中校”把学校建在产业链上,既可以让职工在企业内入学,同时也可以让企业根据企业的需要开设课程,给更多产业工人有了“工”变“匠”的发展机会,同时,也让学员一边学习,一边有实习机会。

  “产教融合”通过“厂中校”等模式,学员从“先学习再工作”转变为“边工作边学习”,成为加快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结合”促进产业工人成长的有益尝试。“厂中校”充分利用资源,结合大课堂、实操场等各授课点开展教学活动。企业将发挥设备、技术、人才等综合优势,带动链上企业与各提供商、高校、科研院所、劳模团队、工匠团队等产业链上的各链条多措并举,打造有影响力的职校。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

  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厂中校”,把学校建在工厂、把课堂搬到车间。让企业员工提升文化和技能是社会发展,培养产业工人“后备军”,提升我国制造业和加工业层次,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就业质量的根本举措。“厂中校”使教室像车间、老师像师傅、学生像徒弟,通过开展针对性极强的教学,让产业工人向有文凭、有技能、有保障转变。

  “产教融合”通过建设更多的“厂中校”推进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探索。当前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体系基本上可以推进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进行。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不是讨论“该不该做”“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应该“怎么去做”的问题。“厂中校”的办学模式、教学方式以及就业渠道等方面都应该大胆地创新和尝试。各地要认真探索,明确产教融合的试点原则,按照小步快跑、稳步推进的原则,依照“先试点,后推广”的模式开展改革,根据试点情况不断完善政策,解决“怎么去办、如何办好”的问题。


用手机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