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多人会议、协同编辑文档、在线汇报审批……如今,“云办公”模式加速普及,成为传统办公模式的重要补充。“云办公”模式在省去通勤成本、提升沟通效率的同时,由于存在工作和生活界限模糊、管理边界不清等问题,也给劳动者权益保障带来新的课题。 (据《工人日报》)
在移动互联网推动下,即时通信类、音视频会议类、云存储服务类、任务管理类等协同办公软件大量出现,推动办公模式从传统的“本地桌面”向“云端在线”过渡。特别是疫情期间,灵活办公、居家办公需求激增,“云办公”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云办公”具有众多优势,最直观的是降低员工通勤成本,具有灵活性,能提高工作效率,且对孕期、哺乳期女性较为友好。对企业来说,“云办公”可以减少办公场地面积,降低场地租金,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透明、留痕,方便追溯管理。应该说,“云办公”模式是大势所趋。
不过,虽说“云办公”具有众多优势,但由于“云办公”让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也给劳动者带来了新的烦恼。比如,工作量难认定、工作时间被延长,以及企业管理边界模糊:企业担心员工居家办公“摸鱼”,员工吐槽活在监控之下。如,前不久,一家企业要求员工全员居家办公时安装电脑监控软件,每5分钟自动截屏抓拍,每天截屏不够89次就算旷工。该企业的员工表示,“几次抓拍不到就要扣除全部绩效,以至于大家都不敢去上厕所。”
这些矛盾的出现对于“云办公”模式下的企业管理、劳动者权益维护提出了新要求。
而要想达到劳资双赢的效果,特别是“云办公”模式下不让劳动者权益受损,首先是公司管理的规章制度要适应“云办公”发展趋势及时作出调整。毕竟,“云办公”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作地点的改变,更代表着工作模式的改变,公司管理方式的更新以及办公理念的革新。
其次,劳动者要进一步提高维权意识,以适应“云办公”模式所带来的改变。比如,在“云办公”时,要注意保留足够的工作证据,比如,记录工作时间、定位工作地点、保存完成工作任务时的聊天记录等等。这样一来,一旦出现工伤意外、劳动争议等情况,可以通过这些证据证明自己处于办公状态,便于后期依法维权。当然,有关部门也需要在制度建设方面,对“云办公”模式下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进行完善,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