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陈女士向媒体反映,家中老人于2022年12月27日送入南宁市北际医院治疗,后被院方告知老人因抢救无效去世。三天后,办理完丧事的家属又接到院方通知:弄错了死亡对象,老人还活着…… (据《南国早报》)
之所以闹出这样的“乌龙”事件,据院方称,是因为被错报死亡的尹婆婆与真正去世的老人,是同一天入院的,但医院却将两人的床位牌和手环都搞错了,以至于产生了“报错丧”这样荒唐的后果。不过,这样的解释显然经不起推敲。毕竟,从入院到出院,都有一套严格的流程。况且,尹婆婆87岁,逝者73岁,两人的年纪相差14岁,个人信息更是差别很大。只要医护人员稍微尽点心,怎么可能将两者搞混呢?显然,院方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漏洞。
而这样的低级错误,不仅让尹婆婆家属经历了本不应经历的悲痛,对于真正的逝者家属,恐怕也是沉重的打击,尤其是由于医院信息出错,从而导致真正的逝者家属不能见逝者最后一面,这无论是对逝者,还是对逝者家属来说都未免显得有点残忍。因此,就事论事,无论如何,医院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都应该反思一下管理上的漏洞。
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院方有错在先,但如果尹婆婆的家属不是将错就错,而是仔细检查核对,不是照样可以避免这起人伦悲剧吗?这除了过于草率,难免不让人产生“生前不孝身后孝”的联想。否则,怎么可能连真正的人是谁都没有搞清楚,就把葬礼给办了呢?
生老病死,每个环节都与医疗这个行业有关。如此一来,医生的责任也就更重了。换言之,作为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不能由于生死这两件事在医院每天都发生,就习以为常,麻木不仁。尤其是关乎人的情感,指向人的尊严的重要信息,绝不能马虎对待,随便处置。而作为晚辈也要趁老人健在时尽心出力。包括生活上的服侍,还有精神上的尊重和抚慰。即便是老人已走向人生终点,也要仔细端祥其面容,以全“孝”思,唯如此,才能不留遗憾。同时,也才能避免类似“死而复生”的闹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