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来源:桂工网
作者:吕璇
发表时间:2025-04-16 19:10:58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消费需求的迭代升级,乡村旅游产业正从单一观光模式向沉浸式、品质化的体验新阶段加速跃迁。广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推动广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消费需求的迭代升级,乡村旅游产业正从单一观光模式向沉浸式、品质化的体验新阶段加速跃迁。广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推动广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效益为核心,推动乡村旅游在产业融合、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农民增收等方面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广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
广西部分乡村旅游景区在产品开发上创新乏力,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众多乡村旅游项目高度趋同,多围绕农家乐、采摘园、垂钓场等常规模式展开。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深度体验环节缺失,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例如,一些乡村旅游集中区,多个村落均推出近乎雷同的水果采摘活动,从采摘品种到活动形式如出一辙,无法给予游客新鲜感与吸引力,极易使游客陷入审美疲劳。如此一来,游客停留时间短暂,消费意愿低下,无法构建起长期且稳定的客源市场。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尽管广西已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一定资金,但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仍有待完善。乡村旅游景区存在交通不便等问题。一些乡村旅游景区在住宿、餐饮、卫生等方面也有明显短板。体现在住宿条件简陋,缺乏个性化服务,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餐饮服务质量良莠不齐;旅游厕所分布不合理,卫生条件亟待改善等。此外,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多为当地村民,由于缺乏专业培训,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技能不足,难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对游客的旅游体验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产业融合度低,产业链条短
当前,广西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深度融合不足,广度拓展受限。乡村旅游多以观光游览、休闲体验为主要形式,尚未深入挖掘与农业、文化、工业等产业间的协同价值,难以构建完整且富有活力的产业链条。以农业与旅游融合为例,现有的农业观光园多数仅停留在农作物种植的简单展示层面,对农业生产流程、农产品加工等关键环节开发匮乏。这使得游客难以全方位洞悉农业产业的发展脉络,导致旅游产品附加值难以有效提升。在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部分乡村虽坐拥丰富的文化资源,却未能将文化元素巧妙融入旅游产品与服务体系。造成文化展示形式单调,缺乏足够吸引力,无法充分释放文化对旅游产业的赋能价值,极大限制了广西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四)缺乏专业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广西乡村旅游领域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较为突出。其一,广西部分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发展机会受限,难以吸引和留住旅游专业人才。其二,当地村民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主力,但普遍未接受系统的旅游知识与技能培训,在旅游项目规划、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能力不足。例如,部分乡村旅游景区在规划建设时,由于缺乏科学严谨的前期论证,致使项目布局混乱无序,大量资源被白白浪费。在市场营销环节,因缺少有效的宣传推广举措,仅依赖传统的口碑传播,使景区知名度较低。加之景区经营管理水平较弱,极大地阻碍了广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步伐。
(五)品牌建设滞后,市场影响力不足
广西虽然拥有众多乡村旅游资源,但在品牌建设方面相对滞后,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表现在乡村旅游景区品牌定位不清晰,品牌形象不突出,品牌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导致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较低。部分乡村旅游景区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未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资源和文化内涵,品牌缺乏个性和特色,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品牌规划和管理,广西乡村旅游品牌较为分散,未能形成品牌合力,影响了广西乡村旅游整体市场影响力的提升。
三、广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开发创新产品,提升旅游吸引力
立足广西本土资源禀赋,以文化内核与科技手段驱动乡村旅游产品迭代升级。一是深挖非遗活化体验。如三江程阳八寨推出“侗族大歌实景剧本游”,游客可穿戴传统服饰参与对歌、织锦等任务,解锁非遗传承人讲述的村落故事。二是打造生态主题IP。北海涠洲岛开发“珊瑚礁保育研学营”,游客通过浮潜观测、人工礁体种植等互动项目,实现环保科普与旅游体验融合。三是科技赋能场景创新。例如,在阳朔遇龙河景区引入“元宇宙+田园”概念,利用AR技术还原古农耕场景,游客可虚拟参与插秧、赶圩等活动,并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生成专属山水画留念。此外,开发“微度假”产品组合,如崇左明仕村推出“边关星空露营+跨国早市”短途套餐,满足都市游客的碎片化需求。通过差异化、沉浸式产品设计,将“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吸引力”,实现文化传承、生态价值与消费活力的多维释放。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以“硬件提质+服务升级”双轮驱动创新,破解广西乡村旅游体验瓶颈。在交通层面,加快建设南宁、桂林至德天瀑布、程阳八寨等核心景区高速路网,开通高铁站至村落接驳专线,拓宽乡村道路并增设智能导航,提升自驾可达性。在设施配套上,推广龙脊梯田“生态隐形化”模式,采用仿生材料栈道,布设光伏充电桩与污水处理站。按3A标准优化广西乡村旅游厕所布局,增设母婴及无障碍设施。在服务优化方面,依托高校建立“民宿管家+非遗讲解员”定向培训体系,推行村民服务积分制,将分红与游客评分挂钩。升级“一键游广西”平台,整合景区预约、AI导览、投诉响应功能。在民宿区试点无人寄存柜与智能点餐系统,降低人力成本。通过“规划-建设-运营-反馈”闭环管理,推动设施生态性与功能性兼容、服务专业化与人性化并重,实现游客从“短暂停留”向“深度体验”转型。
(三)深化业态创新,拓展“旅游+”产业链
通过“旅游+”促进多产业跨界融合,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增值体系,实现从单一景点消费到复合业态体验的转变。“茶旅+康养”,激活传统产业新动能。依托梧州六堡茶、凌云白毫茶等深厚产业基础,以“茶文化体验+健康养生”为核心,延伸产业链。“民宿+农创”,重构乡村空间价值,推动民宿与农业、手工艺、节庆等深度融合,打造一站式体验。如桂林阳朔可推广“民宿+田园综合体”模式,把闲置农房改造成精品民宿,配套开发稻田艺术节、竹编工坊等项目。
“研学+科技”,赋能乡村深度体验。依托广西丰富的生态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自然教育+科技探索”研学产品。例如,在百色乐业天坑群设立地质科考营,利用AR技术还原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开展洞穴探险、星空观测等户外实践。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展“非遗数字化传承”研学,学生可通过3D打印复刻风雨桥模型,或借助VR穿戴设备参与虚拟侗族大歌合唱。同时,推广“智慧农场”体验,如在隆安县火龙果基地引入物联网系统,游客扫码可查作物生长数据,通过小程序远程参与农事决策,实现“云认养+实地采摘”联动。
(四)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构建“本土培育+外部引进+机制创新”的人才战略,补齐广西乡村旅游专业能力的短板。首先,联合广西各高校设立乡村旅游人才实训基地。开设民宿运营、非遗活化、电商营销等定制课程。通过“理论+实操”轮训提升村民技能,并选派骨干赴江浙的成熟景区跟岗学习。其次,推行“候鸟专家”计划。柔性引入文旅规划师、品牌策划师。在5A级景区试点“首席运营官”制度,同时以税费减免、创业补贴吸引大学生返乡,培育“新农人+创客”复合梯队。机制创新层面,建立“村集体+企业+高校”共育平台。村集体提供非遗技艺、土地资源,企业注入资金与市场渠道并推行“服务积分换股权”激励机制,高校负责项目规划与课程设计。此外,开发“乡村旅游智慧管理”小程序,内置标准化服务流程、游客投诉处理模块,以数字化工具降低运营门槛。通过“输血”引智与“造血”赋能相结合,推动广西乡村旅游人才结构从“数量补齐”向“质量跃升”转型。
(五)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市场影响力
第一,构建“1+N”品牌矩阵,强化顶层设计。以“桂风壮韵”总品牌为统领,细分“山水生态”“民族非遗”“边关风情”“红色记忆”四大主题子品牌,形成差异化定位。例如,崇左德天瀑布与明仕田园,共同打造“中越边关秘境”品牌;联动桂林龙脊梯田与三江侗寨推出“桂北农耕文明走廊”。制定《广西乡村旅游品牌认证标准》,对乡村旅游景区文化、服务标准、生态保护等分级认证,授权达标者使用统一标识,凝聚品牌合力。
第二,打造“在地化IP+沉浸式体验”品牌内核。将非遗、物产转化为可交互的IP符号。如马山县推出“会鼓传奇”实景剧本游,游客化身壮族勇士参与击鼓传讯、密林寻宝等任务。梧州六堡茶乡设计“一日茶师”沉浸工坊,游客可体验采茶、制茶全流程,生成专属茶饼与数字藏品,强化文化记忆。
第三,创新“事件营销+跨境联动”传播模式。策划高流量事件引爆关注。例如,发起“广西乡村盲盒挑战赛”,随机抽取游客免费体验非遗手作、跨境徒步等项目,借助短视频裂变传播。举办“东盟乡村文旅论坛”,联合越南芒街共办中越“两国一寨”京族哈节,抢占跨境文旅先机。建立“乡村品牌电商联盟”,在淘宝、抖音等平台,开设旗舰店,预售民宿套餐、手工艺品,实现“流量-消费-口碑”闭环转化。
第四,建立数据驱动的品牌运维机制。构建品牌数据库,实时监测乡村旅游的游客评价、消费偏好及舆情等,动态优化品牌策略。例如,针对年轻游客,精准推送乡村微度假产品;针对生态敏感型游客,突出漓江“低碳民宿认证”标签。通过数据赋能,将分散资源逐步整合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资产。
总而言之,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编号:2021KY1347);2024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个性化管理反馈对消费者在线评论的影响研究——以小餐饮企业A为例”(编号:2024KY1401)。
(作者单位: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一、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效益为核心,推动乡村旅游在产业融合、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农民增收等方面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广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
广西部分乡村旅游景区在产品开发上创新乏力,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众多乡村旅游项目高度趋同,多围绕农家乐、采摘园、垂钓场等常规模式展开。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深度体验环节缺失,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例如,一些乡村旅游集中区,多个村落均推出近乎雷同的水果采摘活动,从采摘品种到活动形式如出一辙,无法给予游客新鲜感与吸引力,极易使游客陷入审美疲劳。如此一来,游客停留时间短暂,消费意愿低下,无法构建起长期且稳定的客源市场。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尽管广西已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一定资金,但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仍有待完善。乡村旅游景区存在交通不便等问题。一些乡村旅游景区在住宿、餐饮、卫生等方面也有明显短板。体现在住宿条件简陋,缺乏个性化服务,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餐饮服务质量良莠不齐;旅游厕所分布不合理,卫生条件亟待改善等。此外,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多为当地村民,由于缺乏专业培训,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技能不足,难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对游客的旅游体验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产业融合度低,产业链条短
当前,广西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深度融合不足,广度拓展受限。乡村旅游多以观光游览、休闲体验为主要形式,尚未深入挖掘与农业、文化、工业等产业间的协同价值,难以构建完整且富有活力的产业链条。以农业与旅游融合为例,现有的农业观光园多数仅停留在农作物种植的简单展示层面,对农业生产流程、农产品加工等关键环节开发匮乏。这使得游客难以全方位洞悉农业产业的发展脉络,导致旅游产品附加值难以有效提升。在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部分乡村虽坐拥丰富的文化资源,却未能将文化元素巧妙融入旅游产品与服务体系。造成文化展示形式单调,缺乏足够吸引力,无法充分释放文化对旅游产业的赋能价值,极大限制了广西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四)缺乏专业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广西乡村旅游领域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较为突出。其一,广西部分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发展机会受限,难以吸引和留住旅游专业人才。其二,当地村民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主力,但普遍未接受系统的旅游知识与技能培训,在旅游项目规划、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能力不足。例如,部分乡村旅游景区在规划建设时,由于缺乏科学严谨的前期论证,致使项目布局混乱无序,大量资源被白白浪费。在市场营销环节,因缺少有效的宣传推广举措,仅依赖传统的口碑传播,使景区知名度较低。加之景区经营管理水平较弱,极大地阻碍了广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步伐。
(五)品牌建设滞后,市场影响力不足
广西虽然拥有众多乡村旅游资源,但在品牌建设方面相对滞后,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表现在乡村旅游景区品牌定位不清晰,品牌形象不突出,品牌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导致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较低。部分乡村旅游景区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未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资源和文化内涵,品牌缺乏个性和特色,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品牌规划和管理,广西乡村旅游品牌较为分散,未能形成品牌合力,影响了广西乡村旅游整体市场影响力的提升。
三、广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开发创新产品,提升旅游吸引力
立足广西本土资源禀赋,以文化内核与科技手段驱动乡村旅游产品迭代升级。一是深挖非遗活化体验。如三江程阳八寨推出“侗族大歌实景剧本游”,游客可穿戴传统服饰参与对歌、织锦等任务,解锁非遗传承人讲述的村落故事。二是打造生态主题IP。北海涠洲岛开发“珊瑚礁保育研学营”,游客通过浮潜观测、人工礁体种植等互动项目,实现环保科普与旅游体验融合。三是科技赋能场景创新。例如,在阳朔遇龙河景区引入“元宇宙+田园”概念,利用AR技术还原古农耕场景,游客可虚拟参与插秧、赶圩等活动,并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生成专属山水画留念。此外,开发“微度假”产品组合,如崇左明仕村推出“边关星空露营+跨国早市”短途套餐,满足都市游客的碎片化需求。通过差异化、沉浸式产品设计,将“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吸引力”,实现文化传承、生态价值与消费活力的多维释放。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以“硬件提质+服务升级”双轮驱动创新,破解广西乡村旅游体验瓶颈。在交通层面,加快建设南宁、桂林至德天瀑布、程阳八寨等核心景区高速路网,开通高铁站至村落接驳专线,拓宽乡村道路并增设智能导航,提升自驾可达性。在设施配套上,推广龙脊梯田“生态隐形化”模式,采用仿生材料栈道,布设光伏充电桩与污水处理站。按3A标准优化广西乡村旅游厕所布局,增设母婴及无障碍设施。在服务优化方面,依托高校建立“民宿管家+非遗讲解员”定向培训体系,推行村民服务积分制,将分红与游客评分挂钩。升级“一键游广西”平台,整合景区预约、AI导览、投诉响应功能。在民宿区试点无人寄存柜与智能点餐系统,降低人力成本。通过“规划-建设-运营-反馈”闭环管理,推动设施生态性与功能性兼容、服务专业化与人性化并重,实现游客从“短暂停留”向“深度体验”转型。
(三)深化业态创新,拓展“旅游+”产业链
通过“旅游+”促进多产业跨界融合,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增值体系,实现从单一景点消费到复合业态体验的转变。“茶旅+康养”,激活传统产业新动能。依托梧州六堡茶、凌云白毫茶等深厚产业基础,以“茶文化体验+健康养生”为核心,延伸产业链。“民宿+农创”,重构乡村空间价值,推动民宿与农业、手工艺、节庆等深度融合,打造一站式体验。如桂林阳朔可推广“民宿+田园综合体”模式,把闲置农房改造成精品民宿,配套开发稻田艺术节、竹编工坊等项目。
“研学+科技”,赋能乡村深度体验。依托广西丰富的生态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自然教育+科技探索”研学产品。例如,在百色乐业天坑群设立地质科考营,利用AR技术还原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开展洞穴探险、星空观测等户外实践。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展“非遗数字化传承”研学,学生可通过3D打印复刻风雨桥模型,或借助VR穿戴设备参与虚拟侗族大歌合唱。同时,推广“智慧农场”体验,如在隆安县火龙果基地引入物联网系统,游客扫码可查作物生长数据,通过小程序远程参与农事决策,实现“云认养+实地采摘”联动。
(四)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构建“本土培育+外部引进+机制创新”的人才战略,补齐广西乡村旅游专业能力的短板。首先,联合广西各高校设立乡村旅游人才实训基地。开设民宿运营、非遗活化、电商营销等定制课程。通过“理论+实操”轮训提升村民技能,并选派骨干赴江浙的成熟景区跟岗学习。其次,推行“候鸟专家”计划。柔性引入文旅规划师、品牌策划师。在5A级景区试点“首席运营官”制度,同时以税费减免、创业补贴吸引大学生返乡,培育“新农人+创客”复合梯队。机制创新层面,建立“村集体+企业+高校”共育平台。村集体提供非遗技艺、土地资源,企业注入资金与市场渠道并推行“服务积分换股权”激励机制,高校负责项目规划与课程设计。此外,开发“乡村旅游智慧管理”小程序,内置标准化服务流程、游客投诉处理模块,以数字化工具降低运营门槛。通过“输血”引智与“造血”赋能相结合,推动广西乡村旅游人才结构从“数量补齐”向“质量跃升”转型。
(五)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市场影响力
第一,构建“1+N”品牌矩阵,强化顶层设计。以“桂风壮韵”总品牌为统领,细分“山水生态”“民族非遗”“边关风情”“红色记忆”四大主题子品牌,形成差异化定位。例如,崇左德天瀑布与明仕田园,共同打造“中越边关秘境”品牌;联动桂林龙脊梯田与三江侗寨推出“桂北农耕文明走廊”。制定《广西乡村旅游品牌认证标准》,对乡村旅游景区文化、服务标准、生态保护等分级认证,授权达标者使用统一标识,凝聚品牌合力。
第二,打造“在地化IP+沉浸式体验”品牌内核。将非遗、物产转化为可交互的IP符号。如马山县推出“会鼓传奇”实景剧本游,游客化身壮族勇士参与击鼓传讯、密林寻宝等任务。梧州六堡茶乡设计“一日茶师”沉浸工坊,游客可体验采茶、制茶全流程,生成专属茶饼与数字藏品,强化文化记忆。
第三,创新“事件营销+跨境联动”传播模式。策划高流量事件引爆关注。例如,发起“广西乡村盲盒挑战赛”,随机抽取游客免费体验非遗手作、跨境徒步等项目,借助短视频裂变传播。举办“东盟乡村文旅论坛”,联合越南芒街共办中越“两国一寨”京族哈节,抢占跨境文旅先机。建立“乡村品牌电商联盟”,在淘宝、抖音等平台,开设旗舰店,预售民宿套餐、手工艺品,实现“流量-消费-口碑”闭环转化。
第四,建立数据驱动的品牌运维机制。构建品牌数据库,实时监测乡村旅游的游客评价、消费偏好及舆情等,动态优化品牌策略。例如,针对年轻游客,精准推送乡村微度假产品;针对生态敏感型游客,突出漓江“低碳民宿认证”标签。通过数据赋能,将分散资源逐步整合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资产。
总而言之,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编号:2021KY1347);2024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个性化管理反馈对消费者在线评论的影响研究——以小餐饮企业A为例”(编号:2024KY1401)。
(作者单位: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