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面向新质生产力,如何优化高职财税人才培养路径。通过深入分析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下高职财税人才培养新要求,明确高职财税人才培养需要具备职业能力、数字素养、创新思维及风险管理能力等,剖析当前高职财税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的培养路径优化建议,为高职财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一、引言
新质生产力是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财税人才培养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传统的高职财税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下企业对复合型财税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优化培养路径,使高职财税人才具备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和素质,是职业院校财税人才培养亟须关注的问题。
二、新质生产力内涵与高职财税人才培养新要求
面向新质生产力的财税人才应具备能力表
(一)新质生产力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二)高职财税人才培养新要求
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快速迭代,新场景新应用持续扩展,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在我国税制不断改革完善与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双重驱动下,传统简单的财税问题处理能力已无法适应数字经济快速发展需求。当前财税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具备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更为先进的职业能力、数字化能力、创新能力和税务风险管理能力。
首先,要具备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基础能力也是核心能力。随着智能财税、业财税一体化、金税四期等计划的不断推进,财税业务不断智能化、精准化,财税人才的专业职业能力不仅需要通过学习构建财税核心知识体系,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还需要在复杂经济业务中准确识别和处理业务,进而对企业投融资决策、税收筹划等进行准确分析与决策。
其次,要具备数字素养。在数字化浪潮下,财税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数据意识和数据敏感性,有效准确获取数据,还需要具备数据处理分析、数据利用展现的核心数字化能力。熟练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进行财税数据存储管理,深度挖掘数据价值,从而在复杂多变的财税环境中,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持续发展。
再次,要有创新思维能力。新质生产力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有机整合中快速发展,其所蕴含的创新技术与新兴业态不仅为财税工作开辟了全新的业务场景和价值增长空间,同时所引发的行业变革与市场竞争加剧,对财税工作的效率、精度和决策支持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与要求。财税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培育与提升在政策解读与应用创新、数字化转型与智能财税创新、业务流程优化与创新、跨领域知识融合与创新等关键维度的创新能力素质,才能为企业战略规划、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等提供前瞻性、精准化的专业支持。
最后,要有税务风险管理能力。新质生产力促使企业业务创新层出不穷,而金税四期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监管功能,对企业业财税合规性要求更为严格。一方面,财税人员需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精准解读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复杂业务的财税政策,保障企业财税业务精准合规,避免因政策理解偏差或违规操作引发税收风险。另一方面,在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下,财税人员要通过充分挖掘诸如留抵税制度、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利好政策,优化税务筹划,降低税负压力,增强企业资金流动性,提升企业在新兴领域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下,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输送的重要枢纽,应优化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财税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需求。
三、当前高职财税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技能结构单一,培养目标与行业发展匹配度不高
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要求新型劳动者积极应变和适应数字经济模式下的生产模式。而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基于职业教育要求,对财税专业人才的培养仍局限在单一的专业性职业能力、传统业务核算、财务分析和涉税业务申报等传统技能方面,缺乏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完成能力培养,对新业态新岗位所需的多元职业能力把握不足,数字化能力、创新性思维等能力培育不够。
(二)技术应用迟滞,培养过程与岗位变革适应性不强
一方面,在培养过程中,数字技术尚未深度嵌入教学过程。以人为主导、机器辅助的人机协同能力培养欠缺,人机交互的主流教学方式尚未得到认可、支持并实施。另一方面,大多高职教育培养方式仍停留在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教学样态,而普遍使用的互联网学习也难以与岗位新技术相匹配,教学任务没有真正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解决岗位业务问题,难以与新技术加速迭代的工作方式相适应。
四、高职财税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培养目标的前瞻性
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回应新质生产力变革的基础。一方面,应持续跟踪财税行业发展趋势、政策法规变化以及企业实际业务需求,密切关注财税领域的新技术、新业务模式和新政策法规的出台,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在财税领域应用日益广泛的技术应用能力纳入培养目标中。另一方面,应立足区域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分析本地区财税相关产业的集聚优势和发展方向,明确高职财税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领域能力,加强学生在数据分析、信息技术应用、沟通协作、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打破传统财税专业单一技能培养的局限,转向培养契合市场需求的综合能力。
(二)以综合能力为核心,提高培养内容的协调性
培养内容是职业教育回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下,学生能力发展的整体性是高职院校应该聚焦的问题。一方面,应构建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课程之间的界限,将财务会计、税务筹划、财务管理等核心课程有机融合,避免知识的碎片化、零散化。另一方面,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应融入跨学科知识。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引入与财税相关的跨学科知识,开设大数据与财税分析课程,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处理和分析财税数据的能力。
(三)以数字技术为遵循,增强培养方式的适应性
培养方式是职业教育回应新质生产力变革的途径。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以创新为驱动。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以数字化技术为工具,推进数字化教学手段应用,增强学生在人机协作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人机协同的互嵌性。同时,提升教师数字技术素养,支持教师开展数字技术与财税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推动教师将数字技术融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中;加大力度引入企业师傅,真正实现双师同堂,助力财税行业数字技术嵌入课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以数字技术为媒介,提高财税人才培养方式与产业需求的适应性。聚焦区域发展新规划新产业,主动适应未来产业对新质人才需求。借助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化设备及系统,引入企业真实的财税业务数据和工作流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和应用最新的数字技术。
五、结论
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优化高职财税人才培养路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举措。这不仅有助于推动高职财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还将为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财税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度校级立项项目《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下高职院校“三维联动、四阶递进、五元融通”纳税实务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XY2024YB17)
(作者单位: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