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背景下高职院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来源:桂工网
作者:姚佳佳 黄巧鸾
发表时间:2024-10-15 18:14:32
摘要:近年来,随着数字乡村建设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对于乡村振兴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非常紧密,职业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也给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随着数字乡村建设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对于乡村振兴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非常紧密,职业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也给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数字乡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现实状况,并提出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路径,为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提供了参考借鉴。
一、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现状分析
涉农类专业不足。在人才培养上,大多数的非农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一般以培养在城市工作的就业导向型的人才为主,人才培养城市化倾向相对较为明显,导致服务“三农”的意识不够强烈,学生教育过程中也普遍缺乏乡村振兴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和实际经验,导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
专业设置供需错位。当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普遍缺乏深入调研、过于追求热门专业,比如财务、会计、金融、计算机等,乡村振兴、农村农业等相关方面的专业设置比例较低,这造成了专业设置滞后于新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需求,也同样面临着专业设置与市场实际需求不匹配,职业院校间的人才培养模式相似甚至雷同等系列问题,无法培养数字乡村背景下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新型乡村振兴人才。此外,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高职院校通常将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等几大类,很少能够为学生提供与“农业、农村”相关的专业方向,这一方面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践平台都较为缺乏,使得其难以满足当前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双师型”教师队伍配备不足。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指的是既能胜任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又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教师。教育部明确规定了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是比例远不达标,而且存在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标准不统一、教师师资来源单一、专兼职教师比例失调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了导致“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也同样制约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路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培养具有“三农”情怀的乡村振兴人才
加快数字化乡村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和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上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与涉农类高职院校不同,普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三农”的直接关联普遍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他学科专业人才投身于乡村振兴建设的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三农”情怀,引导更多大学生理解乡村、热爱乡村、回馈乡村,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职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标准,把家国情怀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坚持价值引领,突出知行合一,在情怀浸润、培养模式、实践育人等方面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实现价值塑造、情怀养成、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四位一体”目标,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数字化的具有“三农”情怀的新型数字化人才,助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为农村服务的情怀。
(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精准培养数字化乡村振兴人才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将人才培养与数字经济发展相融合,结合数字乡村背景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需求,加大对乡村数字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加快乡村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这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强化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职院校尤其是涉农类高职院校要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成长为有“知农爱农”情怀、有“强农兴农”本领的时代新人,以饱满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回馈家乡,在服务“三农”、奉献“三农”的实践中实现自身人生理想和价值。此外,高职院校应积极全面地推动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通,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间的互通互融,培养出一批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跨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数字人才,以此适应新时代数字化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数字化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深化学科专业建设,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面对乡村振兴中的现实问题,高校应以此为导向,充分抓住机会,借助自身的人才、技术、资源等优势,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共创一个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对此,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需要对标乡村振兴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及实际需要,对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进行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创新变革培养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满足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要求,具备乡村振兴工作技能和学习研究能力,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高质量专业人才,为乡村产业振兴作贡献。另一方面,需要学校、政府、企业、行业等主体广泛开展交流合作。通过“政校企行”多元合作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协调和整合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队伍,让职业教育更适应乡村振兴产业的长效发展。
(四)推进数字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方面,教师是推进数字化教育的具体执行者,高职院校要以“教育者先受教育”为着力点,首先要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数字素养。要打造一批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又能深刻把握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具有“三农情怀”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数字化教学改革,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课程资源,深入挖掘专业教育中蕴含的“三农”情怀,开发设计一批数字化教材、在线资源库等,推动数字化教学,培养数字化创新人才。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建设面向乡村振兴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的实训基地,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数字素养,培养数字化乡村振兴人才。
(五)强化实践育人,创新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育人环节之一。首先,高职院校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坚持把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加强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培养学生科创精神,把乡村振兴全面融入进教育教学、社会服务、志愿服务、岗位实习、创新创业等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责任意识,深化学生的“三农”情怀价值塑造,探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持续提升实践育人成效。其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邀请优秀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员、青年农民企业家、农村优秀创业青年、优秀返乡创业校友等走入教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实践教师,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案例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案例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助力培养一批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同时又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的乡村振兴生力军。
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高职院校只有牢牢抓住当前数字乡村发展的契机,不断优化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思想引导、完善培养机制体制、深化学科专业建设、推进数字化教育、加强社会实践、强化校企合作联动,才能够为乡村振兴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为建设美好乡村作出贡献。
本文为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课题:数字乡村赋能脱贫农民内生发展动力提升路径研究——以广西陆川县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KY1388。
(作者单位: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一、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现状分析
涉农类专业不足。在人才培养上,大多数的非农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一般以培养在城市工作的就业导向型的人才为主,人才培养城市化倾向相对较为明显,导致服务“三农”的意识不够强烈,学生教育过程中也普遍缺乏乡村振兴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和实际经验,导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
专业设置供需错位。当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普遍缺乏深入调研、过于追求热门专业,比如财务、会计、金融、计算机等,乡村振兴、农村农业等相关方面的专业设置比例较低,这造成了专业设置滞后于新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需求,也同样面临着专业设置与市场实际需求不匹配,职业院校间的人才培养模式相似甚至雷同等系列问题,无法培养数字乡村背景下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新型乡村振兴人才。此外,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高职院校通常将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等几大类,很少能够为学生提供与“农业、农村”相关的专业方向,这一方面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践平台都较为缺乏,使得其难以满足当前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双师型”教师队伍配备不足。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指的是既能胜任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又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教师。教育部明确规定了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是比例远不达标,而且存在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标准不统一、教师师资来源单一、专兼职教师比例失调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了导致“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也同样制约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路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培养具有“三农”情怀的乡村振兴人才
加快数字化乡村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和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上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与涉农类高职院校不同,普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三农”的直接关联普遍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他学科专业人才投身于乡村振兴建设的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三农”情怀,引导更多大学生理解乡村、热爱乡村、回馈乡村,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职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标准,把家国情怀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坚持价值引领,突出知行合一,在情怀浸润、培养模式、实践育人等方面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实现价值塑造、情怀养成、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四位一体”目标,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数字化的具有“三农”情怀的新型数字化人才,助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为农村服务的情怀。
(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精准培养数字化乡村振兴人才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将人才培养与数字经济发展相融合,结合数字乡村背景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需求,加大对乡村数字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加快乡村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这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强化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职院校尤其是涉农类高职院校要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成长为有“知农爱农”情怀、有“强农兴农”本领的时代新人,以饱满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回馈家乡,在服务“三农”、奉献“三农”的实践中实现自身人生理想和价值。此外,高职院校应积极全面地推动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通,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间的互通互融,培养出一批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跨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数字人才,以此适应新时代数字化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数字化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深化学科专业建设,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面对乡村振兴中的现实问题,高校应以此为导向,充分抓住机会,借助自身的人才、技术、资源等优势,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共创一个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对此,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需要对标乡村振兴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及实际需要,对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进行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创新变革培养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满足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要求,具备乡村振兴工作技能和学习研究能力,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高质量专业人才,为乡村产业振兴作贡献。另一方面,需要学校、政府、企业、行业等主体广泛开展交流合作。通过“政校企行”多元合作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协调和整合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队伍,让职业教育更适应乡村振兴产业的长效发展。
(四)推进数字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方面,教师是推进数字化教育的具体执行者,高职院校要以“教育者先受教育”为着力点,首先要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数字素养。要打造一批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又能深刻把握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具有“三农情怀”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数字化教学改革,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课程资源,深入挖掘专业教育中蕴含的“三农”情怀,开发设计一批数字化教材、在线资源库等,推动数字化教学,培养数字化创新人才。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建设面向乡村振兴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的实训基地,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数字素养,培养数字化乡村振兴人才。
(五)强化实践育人,创新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育人环节之一。首先,高职院校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坚持把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加强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培养学生科创精神,把乡村振兴全面融入进教育教学、社会服务、志愿服务、岗位实习、创新创业等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责任意识,深化学生的“三农”情怀价值塑造,探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持续提升实践育人成效。其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邀请优秀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员、青年农民企业家、农村优秀创业青年、优秀返乡创业校友等走入教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实践教师,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案例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案例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助力培养一批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同时又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的乡村振兴生力军。
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高职院校只有牢牢抓住当前数字乡村发展的契机,不断优化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思想引导、完善培养机制体制、深化学科专业建设、推进数字化教育、加强社会实践、强化校企合作联动,才能够为乡村振兴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为建设美好乡村作出贡献。
本文为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课题:数字乡村赋能脱贫农民内生发展动力提升路径研究——以广西陆川县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KY1388。
(作者单位: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