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工网
gxworker.org.cn
广西职工的网上家园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涉粮高职院校学生数字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以粮食专业为例
来源:桂工网    作者:张秋君    发表时间:2024-09-26 19:29:44
摘要:全球数字时代的到来深刻影响了各行各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和服务形态,持续推进并加强数字化转型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提高全体公民的数字素养是适应数字时代需求、增强国民整体素质及推动个人全面发展的关键。

  全球数字时代的到来深刻影响了各行各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和服务形态,持续推进并加强数字化转型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提高全体公民的数字素养是适应数字时代需求、增强国民整体素质及推动个人全面发展的关键。如今,社会各界已逐渐达成共识,即培养兼具数字素养和技能的人才至关重要。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作为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涉粮高职院校在数字素养的培养上绝不能掉以轻心。如何增强粮食相关专业学生的数字素养,提升人才培养的精准性,以契合粮食行业对数字化人才的急迫需求,成为了涉粮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涉粮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的数字素养内涵

  (一)数字化业务环境中的实践应用能力

  涉粮高职院校是培育粮食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而粮食专业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其能力培养的基石。由于数字经济的兴起,传统的粮食数字环境正在经历转变,这种粮食领域工作情境的变化进一步推动了粮食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重新塑造。因此,粮食专业的学生需培养和掌握将数字技术技能熟练运用到新兴数字化工作场景中的能力。

  (二)数字化的创新能力

  在数字化时代,智能技术将不断成熟,粮食行业中许多重复性以及程序化的工作岗位有可能逐渐被AI人工智能技术所替代。然而,粮食技能人才所具备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是无法被技术模仿和取代的。所以,具备数字化创新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将成为未来粮食技能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二、涉粮高职院校学生提升数字素养的必要性

  (一)涉粮高职院校学生急需数字素养提升

  我国粮食行业对专业数字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数字人才已成为推动该行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在信息时代,高素质粮食专业人才需具备获取、分析、处理及应用粮食信息的能力。因此,提升粮食专业学生的数字素养,对于增强涉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二)涉粮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急需数字化升级

  涉粮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涵盖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学评价机制等多个维度,而专业的数字化建设同样需全面渗透至这些方面,以确保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这意味着,粮食专业的建设内容需全面体现在产业数字化的各个方面,例如在技术与装备的革新、流程与模式的优化、粮食技能人才素质的提升等多个层面。

  (三)涉粮高职院校的教学急需进行数字化升级

  职业教育课程组织与实施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已转变为数字技术,粮食专业课程的数字化教学升级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得课程安排、教学时空、教学组织等方面拥有更高的灵活性,这将更大程度地支持学生实现共享化、碎片化、自主化的学习形式,进一步促进涉粮高职院校在教学环境、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上的全面转型。

  三、涉粮高职院校在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数字素养培育顶层设计不足

  当前,数字经济以及数字化生产力已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关键趋势,而粮食人才的培养定位与粮食行业的实际存在偏差。学校对粮食行业需求的调研深度不够,与粮食企业的实际需求联系不够密切,企业对高职院校粮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没有充分参与,数字素养的培养在目标设定上缺乏精确性,粮食技术人才在数字素养上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在规划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上存在欠缺,相应的培养机制也不够完善。信息化职能部门与教学部门缺少协同合作,缺少对实践教育、环境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深度调研,导致数字技术未能充分有效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的数字化素养与技能尚需提高。

  (二)课程设置未能突出数字化特点

  数字经济推进了粮食行业的智慧化发展,因此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粮食技能人才具备多种粮食相关职业的技能。当前,部分涉粮高职院校粮食专业虽然开设了实操课程,但是部分课程只采用传统模式进行教学,无法满足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的要求。同时,课程设置没有突出数字化特点,其课程内容较为单一,与产业实际、应用场景及业务流程深度结合不足,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突出培养学生善于利用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和智能监控系统的能力,也没有准确系统地培养学生学习预测粮食产量、优化存储条件、减少损耗等相关技术的能力,导致学生无法充分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趋势,粮食专业学生的数字化技能难以得到充足锻炼和提升,不能满足粮食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三)教师数字素养意识有待提升

  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包括数字化备课、数字化教学、数字化评估等方面的能力,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在数字时代,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并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具备数字意识。目前,部分教师的数字素养不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育数字化持保留态度,提升数字素养的内驱力不足。还有部分教师未能将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数字化应用的高阶能力较为匮乏,无法很好地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内容,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涉粮高职院校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符合数字时代要求的粮食人才培养规划。

  高度重视学生的数字素养培育,在制订粮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为通用能力、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等方面所必需的数字素养制定统一的培养计划。借助数字化工具,推动教育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完善、专业提升及教学方法创新,为数字时代精确培养粮食技能人才提供有利的教育与学习条件,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促进粮食专业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做好充分的粮食技能人才需求调研,制定涵盖学生从入学、专业技能学习、顶岗实习直至就业每个环境的培养计划,满足粮食行业用人单位的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要求。

  (二)建立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优化学习资源。

  涉粮高职院校需建立全方位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依托已有数字化资源,搭建资源整合中心和教育资源交流平台,包括硬件设施升级和软件资源整合。在硬件设施升级上,可采用高清投影仪、交互式白板、智能教室以及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等,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软件资源方面可以用虚拟实验室提供实验操作练习,开放教育资源以及在线课程提供多样学习途径和学习材料,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分析理念的运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建立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强化教学工作的信息化,积极推动优质资源共享课程的开发,优化在线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实施分层教学,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数字教学资源来提升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

  (三)加大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力度,提升教师数字化意识。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工作以及生活中,已经深度融入了数字时代的社会活动之中,需强化教师的“数字认知―职业技能”,拓宽教师专业成长的数字化途径,增强数字化转型的专题培训,组织专门的交流研讨活动,鼓励涉粮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多地深入粮食行业企业,运用数字化思维去发掘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与困境。通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项目,重点提升教师应用数字技术创新教学方法的实践能力,改进教学活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动力,促进教师在灵活运用数字化技术设备的基础上开展高效教学。将数字化手段应用于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并将其纳入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中,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制度。

  五、结语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把数字素养人才的培育提升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面对数字时代粮食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数字化粮食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紧跟时代脚步,涉粮高职院校要立足职业教育特点,积极探索粮食专业数字化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式,为粮食行业培养出更多具有数字素养的高水平粮食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基金项目:2024年度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软科学课题——涉粮高职院校粮食和物资储备专业生态群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LRKX2024068;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评价改革专项课题——高职院校新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JY506。

  (作者单位: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用手机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