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建议
来源:桂工网
作者:温培华
发表时间:2024-09-18 20:15:13
摘要:城市垃圾分类处理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做好这项工作是推进绿色循环经济增长的抓手,是降碳、减污主要措施之一,是社会经济低碳发展、循环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城市垃圾分类处理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做好这项工作是推进绿色循环经济增长的抓手,是降碳、减污主要措施之一,是社会经济低碳发展、循环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目前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推进受阻。鉴于此,本文就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对城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实地调查法对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的核心企业进行调查;采用深度访谈法对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一、存在问题
根据对垃圾分类处理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和对垃圾处理核心上下游企业实地调查结果,得出垃圾分类处理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政策方面
1.垃圾分类法有待健全
通过调查我国部分城市有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条文后可发现,垃圾分类处理政策出台整体上仍存在一些法律的漏洞和问题,相关部门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改革条文,更好地发挥法律的作用。
2.垃圾分类管理机制需转变
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有待加强。垃圾分类工作运行需要多个部门协作,但由于主体责任不明确,存在执法力度低、居民不配合工作等问题,工作运行困难。
(二)技术方面
企业在处理垃圾技术方面存在诸多难题,例如焚烧处理垃圾设施的建设速度及工艺跟不上垃圾处理量的增加;企业未能高效回收垃圾利用;技术差别大,垃圾分类处理的产业链问题明显。
(三)宣传方面
互联网媒体宣传力度不足,垃圾分类知识培训和体验少。
(四)教育方面
1.在实际走访考察调研中发现,学校未开展垃圾分类的课程;学校和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的志愿活动较少;社区缺乏开展对垃圾分类的交流活动。
2.社区居民缺乏垃圾分类的具体培训。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居民大部分都缺乏对垃圾分类的了解。
二、对策建议
(一)政策方面
1.切实加强城市相关法律
首先,落实垃圾分类的主体责任,制定垃圾分类处理质量评估体系。进行实时大数据分析,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形成居民懂法、懂垃圾分类制度、懂垃圾处理方法等一系列良性循环机制。
2.建立指导组完善监督激励制度
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和激励管理制度,提升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水平。在监督方面,小区物业应成立工作组,对小区居民垃圾分类源头、垃圾分类处理的过程、终端企业的工作情况实时跟进;在激励管理制度方面,相关部门应对积极进行垃圾分类及处理的部门、企业、居民给予一定的奖励,例如对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或补偿政策。
3.精准提高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的治理能力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治理效果取决于居民群众的参与度。首先,垃圾分类处理相关的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处理技术,做到零污染、零排放和高效益。其次,相关部门要广泛宣传、收集、鼓励小区居民、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以及环保组织等主体参与其中。
(二)技术方面
1.垃圾分类投放点和时间精准化
(1)小区物业应按需增设收集容器,做到垃圾投放点干净整洁,加大对站点的管理力度,对垃圾站点进行精细化管理。
(2)引入智能垃圾桶的模式,对居民垃圾分类进行管理,可以将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录入后台数据库,便于处理后续问题。
2.解决收集垃圾分类混收混运问题
现阶段垃圾处理模式为“前端+中端+后端”模式,前端混收混运会造成后端处理困难,在中后端未完善时,前端也无法顺畅整套垃圾分类流程,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中端和后端工作的完善力度,顺畅前端执行。对混收混运问题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3.提高餐厨垃圾处理能力
相关部门可以对餐厨垃圾处理企业实行优惠政策,严格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从源头截断餐厨垃圾的不当流向。在集中收运垃圾时要避免二次污染,综合现有技术高效回收利用餐厨垃圾。
(三)宣传方面
1.相关部门宣传是提高居民积极性与参与性的关键点
相关部门应以城市需求为导向,紧扣自身职责,可以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开展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的直播,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满足人们对于垃圾分类知识的需求,了解不分类处理带来的害处,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2.社区提倡以分换物,激励居民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社区可以创建微信群与公众号,转发与垃圾分类处理相关的文章或者视频,方便业主获取知识;业主每转发一篇相关文章或者视频就可以获得积分,实行以分换物措施,当业主的积分累计到一定数量时,可向物业换取绿植或者树苗等,激励业主学习垃圾分类处理知识。
(四)教育方面
1.加强高校教育宣传,强化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责任感
首先,学校应开设具有特色的垃圾分类教学课,把垃圾分类作为重点课程之一,设置专门的垃圾分类实践课。
2.重视榜样模范带动作用
创建评选优秀垃圾分类示范家庭、示范社区、示范街道活动,总结推广优质垃圾分类成果经验,开展分享垃圾分类成功经验的分享会,分享先进单位或个人垃圾分类的心得体会和经验,展示正确垃圾分类的成果,扩大垃圾分类影响力。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创新创业专项重点课题“广西脱贫地区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耦合路径研究”(编号2022ZJY2712);广西中青年课题“RCEP背景下北部湾航运指数构建与运行研究”(编号2023KY1374)。
(作者单位: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目前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推进受阻。鉴于此,本文就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对城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实地调查法对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的核心企业进行调查;采用深度访谈法对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一、存在问题
根据对垃圾分类处理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和对垃圾处理核心上下游企业实地调查结果,得出垃圾分类处理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政策方面
1.垃圾分类法有待健全
通过调查我国部分城市有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条文后可发现,垃圾分类处理政策出台整体上仍存在一些法律的漏洞和问题,相关部门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改革条文,更好地发挥法律的作用。
2.垃圾分类管理机制需转变
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有待加强。垃圾分类工作运行需要多个部门协作,但由于主体责任不明确,存在执法力度低、居民不配合工作等问题,工作运行困难。
(二)技术方面
企业在处理垃圾技术方面存在诸多难题,例如焚烧处理垃圾设施的建设速度及工艺跟不上垃圾处理量的增加;企业未能高效回收垃圾利用;技术差别大,垃圾分类处理的产业链问题明显。
(三)宣传方面
互联网媒体宣传力度不足,垃圾分类知识培训和体验少。
(四)教育方面
1.在实际走访考察调研中发现,学校未开展垃圾分类的课程;学校和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的志愿活动较少;社区缺乏开展对垃圾分类的交流活动。
2.社区居民缺乏垃圾分类的具体培训。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居民大部分都缺乏对垃圾分类的了解。
二、对策建议
(一)政策方面
1.切实加强城市相关法律
首先,落实垃圾分类的主体责任,制定垃圾分类处理质量评估体系。进行实时大数据分析,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形成居民懂法、懂垃圾分类制度、懂垃圾处理方法等一系列良性循环机制。
2.建立指导组完善监督激励制度
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和激励管理制度,提升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水平。在监督方面,小区物业应成立工作组,对小区居民垃圾分类源头、垃圾分类处理的过程、终端企业的工作情况实时跟进;在激励管理制度方面,相关部门应对积极进行垃圾分类及处理的部门、企业、居民给予一定的奖励,例如对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或补偿政策。
3.精准提高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的治理能力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治理效果取决于居民群众的参与度。首先,垃圾分类处理相关的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处理技术,做到零污染、零排放和高效益。其次,相关部门要广泛宣传、收集、鼓励小区居民、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以及环保组织等主体参与其中。
(二)技术方面
1.垃圾分类投放点和时间精准化
(1)小区物业应按需增设收集容器,做到垃圾投放点干净整洁,加大对站点的管理力度,对垃圾站点进行精细化管理。
(2)引入智能垃圾桶的模式,对居民垃圾分类进行管理,可以将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录入后台数据库,便于处理后续问题。
2.解决收集垃圾分类混收混运问题
现阶段垃圾处理模式为“前端+中端+后端”模式,前端混收混运会造成后端处理困难,在中后端未完善时,前端也无法顺畅整套垃圾分类流程,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中端和后端工作的完善力度,顺畅前端执行。对混收混运问题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3.提高餐厨垃圾处理能力
相关部门可以对餐厨垃圾处理企业实行优惠政策,严格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从源头截断餐厨垃圾的不当流向。在集中收运垃圾时要避免二次污染,综合现有技术高效回收利用餐厨垃圾。
(三)宣传方面
1.相关部门宣传是提高居民积极性与参与性的关键点
相关部门应以城市需求为导向,紧扣自身职责,可以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开展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的直播,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满足人们对于垃圾分类知识的需求,了解不分类处理带来的害处,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2.社区提倡以分换物,激励居民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社区可以创建微信群与公众号,转发与垃圾分类处理相关的文章或者视频,方便业主获取知识;业主每转发一篇相关文章或者视频就可以获得积分,实行以分换物措施,当业主的积分累计到一定数量时,可向物业换取绿植或者树苗等,激励业主学习垃圾分类处理知识。
(四)教育方面
1.加强高校教育宣传,强化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责任感
首先,学校应开设具有特色的垃圾分类教学课,把垃圾分类作为重点课程之一,设置专门的垃圾分类实践课。
2.重视榜样模范带动作用
创建评选优秀垃圾分类示范家庭、示范社区、示范街道活动,总结推广优质垃圾分类成果经验,开展分享垃圾分类成功经验的分享会,分享先进单位或个人垃圾分类的心得体会和经验,展示正确垃圾分类的成果,扩大垃圾分类影响力。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创新创业专项重点课题“广西脱贫地区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耦合路径研究”(编号2022ZJY2712);广西中青年课题“RCEP背景下北部湾航运指数构建与运行研究”(编号2023KY1374)。
(作者单位: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