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工网
gxworker.org.cn
广西职工的网上家园
一片茶叶的工会赋能记
来源:桂工网    作者:毛艳姗  邓乔娜    发表时间:2025-11-06 09:46:02
摘要:近年来,昭平县总工会立足本地丰富的茶产业资源,积极探索服务产业发展新路径,创新成立了茶业行业工会联合会,通过“工会服务+人才培育”双轮驱动模式,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工会服务体系,有效推进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助力当地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昭平县总工会成立茶业行业工会联合会,以“工会服务+人才培育”双轮驱动模式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片茶叶的工会赋能记

□桂工网记者 毛艳姗  通讯员 邓乔娜

  杀青、揉捻、干燥,一道道工序在制茶师手中井然进行着……近期,2025年贺州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工项目比赛在昭平县举办,来自贺州全市的参赛选手在赛场全神贯注地进行着手工制茶大比拼,茶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在竞赛中得到全面提升。

  近年来,昭平县总工会立足本地丰富的茶产业资源,积极探索服务产业发展新路径,创新成立了茶业行业工会联合会,通过“工会服务+人才培育”双轮驱动模式,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工会服务体系,有效推进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助力当地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目前,这一创新实践已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成功入选广西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为全区提供了创新样本。

构建产业工会服务体系,畅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这次比赛采用了‘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不仅是对我个人专业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更为我们参赛选手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交流平台。”在本次茶叶加工工项目比赛中,昭平县玉开茶业有限公司茶厂技术人员玉飞获得第一名。赛后,他分享道,作为昭平县茶业行业工会联合会会员,自己在赛前重点强化了茶叶加工理论,并系统梳理了本地茶种在加工工艺上的难点,通过和来自各地的选手交流,汲取了新的制茶理念。

  据了解,近年来昭平县总工会创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建”机制,常态化开展手工采茶、制茶、茶叶评审等职业技能竞赛,这些赛事已成为发掘和培养茶产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常态化开展竞赛之外,昭平县总工会还持续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组织劳模工匠深入生产一线,为会员茶企职工、制茶能手和茶农提供茶叶种植、加工、茶艺等多方面的技能培训和现场指导。

  “我们会不定期邀请茶行业工匠深入茶企、茶园,在车间、田间向茶产业工人分享茶园管理、茶叶加工技术创新、茶艺、茶文化传播等经验。”昭平县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负责人吴东介绍道,参与过活动的企业职工和工人纷纷反馈,劳模工匠的言传身教让他们受益匪浅,提升了一线茶产业工人的专业技能。

  为确保服务精准触达,昭平县总工会着力构建“工会+茶业”联合服务体系,通过夯实组织基础、畅通服务渠道来保障运行实效。目前,昭平县茶业行业工会联合会已吸纳11家茶业行业基层工会,形成了覆盖茶产业链的工会服务体系,并成功推动5家茶企签订工资集体协商合同,有力保障了茶产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搭建产业人才孵化平台,培育茶产业“生力军”

  “为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茶产业劳动者大军,我们通过积极搭建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匠学校等多层次人才孵化平台,探索出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全力培养茶产业‘生力军’。”谈及如何培养高素质茶产业人才,昭平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莫婷介绍道。

  据介绍,昭平县总工会目前重点打造了3个茶行业领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使其成为技术攻关的“尖兵连”和经验传承的“播种机”。其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永英已深耕制茶技艺数十载,其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日常聚焦于茶产业实用技术和茶叶食品项目研发,已累计免费为该县培训茶艺、制茶学员超过5000人次,培养出160余名持证茶艺师和评茶员。2019年,该工作室被授予“自治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

  昭平县总工会依托昭平县职业技术学校及茶行业龙头企业资源,成功创办了贺州昭平茶工匠学院和广西将军峰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工匠学校,前者更是积极探索并创建了“理论+实操+审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系统性培养茶产业后备人才。

  “在传授六堡茶制作工艺时,我们会充分运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指导学员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再系统学习鲜叶采摘、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8道制茶工序。”贺州昭平茶工匠学院办公室主任卢清梅表示,“学员自己亲手操作制茶后互相品评作品,这种闭环教学模式能即时反馈学习效果,针对性极强。”

  “这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覆盖了茶叶种植、加工、审评、茶文化等十余个模块,显著提升了学员的技能应用能力和综合品质把控能力。”昭平县总工会组织宣教部负责人赵小娟补充道,通过平台搭建与模式创新,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初步形成,为昭平茶产业储备和输送了实用型技能人才。学员们也普遍认为,这种贴近实战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能够快速掌握核心技能,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拓展产业工会服务功能,从“经验型”到“技能型”转型

  “以前泡茶主要凭感觉和经验,好不好喝自己说了算。”2025年8月,通过高级茶艺师认证的茶企职工邱师傅感慨道,“通过技能认证,不仅是对我泡茶技能的肯定,更让我对茶叶的品质把控有了科学依据,职业发展的路子更宽了。”

  长期以来,昭平县茶产业长期存在新人依赖老师傅“传帮带”、缺乏标准化技能认证等发展瓶颈。针对此类问题,昭平县总工会积极拓展产业工会服务功能,通过深化职业技能认证、开展“送教下乡”培训等务实举措,大力推动茶产业劳动者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技能型”转变,邱师傅便是众多受益者中的一员。

  “今年以来,我和团队成员先后前往昭平县走马镇西坪村和福行村、黄姚镇罗望村等地,通过茶叶知识讲解、习茶等形式对当地茶产业工人开展培训,切实帮助基层茶产业人员提升技艺水平。”吴永英表示。近年来,为解决茶农和茶企职工面临的“工学矛盾”,工匠学院、工匠学校以及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团队主动“送教下乡”,将培训课堂直接设在乡镇和茶园基地。

  今年以来,昭平县各茶工匠学院、工匠学校共举办了12期茶加工制作技能等培训,辅以标准化茶厂的现场教学,构建了多层次的培训体系,累计惠及茶企职工、脱贫户等产业链人员600余名。经过一系列培训后,贺州昭平茶工匠学院还联合贺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茶产业人员参加考证,2024年以来,共有486人参加本项考试,通过率达98%。

  茶产业工人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也带动了茶农增收。今年上半年昭平县干茶产量1.16万吨,产业链带动13万余名茶农增收,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昭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县总工会主席龙电为表示,昭平县总工会将持续深化“工会服务+人才培育”双轮驱动模式,扩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辐射带动效应,推动昭平茶文化品牌建设与职业技能提升深度融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工会动能。


用手机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