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的诉求不可能这么快得到解决。”谈起亲身经历的劳动争议案件,一名务工人员对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劳动人事争议多元调解工作站工作人员竖起大拇指。
去年中旬,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劳动人事争议多元调解工作站接到27名务工人员的调解申请称:他们与某公司的临时项目组达成绿化清理作业的口头协议,清理作业完成后,临时项目组解散,但务工人员与某公司对作业单价存在分歧,历经一年多时间仍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接到申请后,该工作站调解小组迅速向行业内多家单位了解同类型作业劳务报酬,经过多轮释法说理,双方终于达成支付劳务款的调解方案,27名务工人员的诉求得到妥善解决。
据悉,该工作站是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工会联合会在梧州市总工会的指导下建立的站点,目的在于推动关口前移,为园区职工提供更便捷的调解、维权服务。这次绿化作业劳动争议的快速化解,正是工作站发挥作用的一个实例。该工作站副站长江业锐告诉记者,“工作站运行以来,调处的争议案件平均办结周期小于20天。截至目前,2024年受理劳动争议立案数量为30例,同比下降12例。”
据了解,关口前移是梧州市总工会创新职工维权工作方式,让职工少跑路的具体举措之一。近年来,梧州市总工会聚焦职工需求导向,将法律服务站(点)向重点工业园区、新业态行业(企业)延伸,推动多元调解力量下沉基层一线,为职工“零距离”化解矛盾,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贡献工会组织的力量。目前,该市共建立法律服务律师团(站、点)12个,聘请律师40人,实现市县两级和市级园区全覆盖。
“建站点是基础,精准服务‘向里探’,做好服务才是目的。”梧州市总工会权益保障部部长陈庆达告诉记者,调解关口前移之后,工会积极协调人社、法院、司法、工商联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到园区劳动争议多元调解站的建设和运行中,不仅就劳动用工等企业关注的热点政策,帮助企业精准把握政策要点,还提前介入劳动争议案件,将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模式变“被动受理”为“主动疏导”,把劳动争议化解在“萌芽状态”。
“比如在企业准备招人和招工后上门服务,针对容易出现的劳资纠纷问题提前提醒企业行政方,尽量让其避免在合同签订条款中出现不合规的内容。工作人员还会不定期(常态化)走访企业,深入企业开展劳动用工‘法治体检’服务活动,下发‘一函两书’等方式,加强对劳动领域风险的监测和预警,随时帮助化解职工质疑的问题或纠纷等。”陈庆达介绍道。
此外,梧州市总工会还积极推动职工普法与维权帮扶宣传有机结合,组织法律人士送法进园区、进企业、进车间、进工地深入开展“送法入园区”等法律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法律知识,提高职工的守法用法的能力。2021年以来,开展服务职工(农民工)法治宣传和公益法律服务活动25场、“送法入园区”法治宣讲8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