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6月6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举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先进典型记者见面会。郑志明、周磊、程克辉、付冲、甘廷琨等5名来自全区各行各业的优秀工人代表齐聚一堂,与记者朋友面对面交流。
新时代呼唤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作为新时代优秀工人的代表,他们如何在工作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创新创造?让我们一起直击会场,听听他们的故事。
“产业工人技能报国的舞台会越来越宽广”
“现在我们技术工人不但工资待遇提高了,而且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产业工人待遇不断提升,成才通道进一步畅通,对此,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特级技师郑志明深有感触。
“我刚开始工作时,也没想那么长远,只是想保持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爱,能够像师傅们一样取得成绩,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随着国家“双向互评”政策的出台,2020年,郑志明获评高级工程师,2022年又获评广西首批特级技师,突破了他预期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天花板”。
从籍籍无名的普通钳工到专业技能过硬的技能大师,映射了我区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来,一线产业工人的成长变化。近年来,自治区总工会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的“技能广西行动”方案、国有企业技能人才薪酬激励意见等政策,让无数像郑志明一样的产业工人真正在职业上、待遇上、社会地位上实实在在获得了好处。
以前生产线几乎全是靠手工操作来完成加工生产的。如今,工厂生产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车间里机器人围着设备转,生产线上到处都是机器人智能化、自动化生产。这就要求产业工人要掌握机器人自动化控制技术、数控编程技术等,才能完成生产任务。
“在党的二十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到我们广西代表团参加讨论,总书记说,工人阶级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觉悟。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觉悟。”在郑志明看来,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掌握更多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方法,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才能把中国的智能制造推向世界。
“我将继续努力攻克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的技术难关,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我相信,广大产业工人技能报国的舞台会越来越宽广。”郑志明的话掷地有声。
“面对未来,我们信心十足”
作为柳钢集团最年轻的技能专家,为何能十年如一日坚守一线,与机械设备打交道?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自治区劳动模范、广西工匠,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电气技能专家、高级工程师、特级技师周磊认为,动力源自对所从事工作的热爱、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以及为国家和企业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在周磊的职业生涯中,他曾选择从专业技术管理岗位回到一线班组历练,当时,他的同事都觉得他比较“轴”。但是,对于这个选择,周磊有着自己的想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单独列为一部分,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报告中专门强调的,并列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组成部分。这让周磊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介绍,在柳州,从人才新政 1.0到2.0版,龙城金蓝领计划,给予了产业工人最好的激励政策。同样,在柳钢集团,2016年新版员工晋升发展管理办法,产业工人成为了企业“三大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有战略、地方有政策、企业有措施,我们产业工人,发展前景广阔,面对未来,我们信心十足。”他说。
“我有把工作干好的自信,不负这伟大的新时代。”谈及未来,周磊跟大家分享了他的三个目标,“我将努力学习补足短板,在工作中继续追寻我想要的完美。努力总结出更多、更好的经验,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同时,还要加强交流相互借鉴,与同事们一起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中国制造高质量转型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贡献力量。”
“这份工作很有意义”
“焊接是一门既考验眼力、手力,又考验耐力、定力的技术活,而核电对焊接质量要求更是极高。”在记者见面会现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西工匠,中建电力防城港核电项目部副班长、技师程克辉分享了他参加华龙一号项目的经历。
“整个钢衬里和穹顶直径45米,高度66.706米,焊缝长度达到9452米,钢衬里作为核安全的一道屏障,焊缝都需要经过X光射线,不但要保证外观质量还要保证内部质量,比如气孔夹渣等。”程克辉介绍,防城港核电项目二期采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焊接在核电站中大量应用,焊接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核电站的质量,因此焊接质量的控制就十分重要,焊接的品质标准非常严苛,对一线焊工的技术要求非常高。
夏天阳光照射过的钢板和焊接熔池散发出的环境温度能达到四五十度,而为了防止焊花溅伤,程克辉需要穿着厚厚的工作服进行焊接作业,一天下来衣服都能拧出水,在这样环境下工作不但要保证进度,还要保证质量。
“我感觉这份工作很有意义。”今年3月,我国西部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防城港核电站3号机组正式商运投产,年发电量近100亿度,能够满足1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年度用电需求。作为参与建设中的一员,程克辉感到非常地骄傲。
未来,程克辉将继续秉持初心使命,守正创新,不断精进技术的同时,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育更多技能突出的核级焊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工人队伍,为批量化建设“华龙一号”核电站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高中的时候,我通过学习得知了铁人王进喜的故事,并深深地被老一辈石油人英勇为祖国献石油的奋斗经历所感动,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要向铁人王进喜学习,做一名石油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西工匠,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石化分公司生产一部设备工程师付冲一直有一个藏在心底的石油梦,并为此而默默努力。
2004年,付冲从华北平原来到西北地区,也就是王进喜当年出发的地方学习石油化工专业,正式走上了石油路。大学毕业后,他来到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加入了一个强大的团队,遇见了一批优秀的领导、师傅和同事,教会了他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技术技能,带给他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懈的追求希望。
从实习到上岗,从小徒弟到老师傅,从初出茅庐到身经百战,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付冲始终牢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使命,带头践行“协作、创造、奉献”的企业文化,先后参与了20多项装置平稳优化和设备技术攻关,累计为企业创效超过3亿元。
“近年来,我们许多技术骨干受邀到兄弟单位,甚至到国外单位帮助他们开停工,或者提供技术指导。我们取得了从跟学到领学,再到指导教学的转变。”在付冲看来,正是因为拥有了自己的技术技能,才实现了科技自立自强,而他也为自己见证并参与了这个过程感到自豪。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作为新时代的石油人,我将用勤劳的双手牢牢端稳能源的饭碗,不断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作出新贡献。”付冲说道。
“创新,一线工人也能有大作为”
“我从1994年进入氧化铝焙烧车间工作至今,已经29年,我和大多数平果铝人一样,在这里从青春年少到步入壮年。在焙烧车间的生产流程上,有很多是我提出创新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在创新中看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劳动的快乐。”对于创新,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首席技师甘廷琨有着自己的理解。
在甘廷琨看来,基层一线工人是生产一线的实践者,最熟悉生产过程,最易于发现问题。而创新并不一定是复杂、高端的工艺或技术创造,改变思维方式,使原来的问题得到大幅度改善,创造出好的结果也是一种创新。
“我们焙烧炉烟气余热回收换热器是国内氧化铝行业的首创,在使用10多年后换热效率下降,蒸汽消耗升高到2300吨/月。经过排查我们发现,是密集的换热器管束表面附着了厚厚的粉尘,就像绝热层一样,阻碍了热量传递。”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甘廷琨尝试了很多种方法,最后想到了用消防枪头冲洗,在换热器下部制作接料池接住冲洗出来的水,再用潜污泵打回生产流程的湿法部分,实现清洗零污染。
多年来,甘廷琨和他的团队开展了许多技术创新,改进生产流程、优化指标,为企业创造了很多价值,打破了许多人对一线工人就是在流水线上出大力、流大汗的狭隘认知。在创新的过程中,甘廷琨也在不断成长进步,为了解决问题,他不断跨岗位、跨工序学习,阅读了大量书籍,系统学习氧化铝生产方面的专业知识,从一名技工学校毕业的普通职工成长为企业的生产骨干,并受聘为有色金属职业技能鉴定委员会专家,参与制定《氧化铝制取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创新,一线工人也能有大作为!”甘廷琨表示,他将一如既往地借助最新技术,利用创新思维,不断改进生产流程、优化指标,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桂公网安备 450105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