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宁市中禾箱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女职工正踩着缝纫机缝制箱包

广西菲越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内,裸眼3D显示屏生产线的技术工人正在操作设备

在忻城县壮锦传承基地,织娘正使用传统竹笼编织机进行编织

百色市田阳区“阳光快聘”零工市场门前,群众查看零工招聘信息

百色市田阳区“阳光快聘”零工市场就业服务站开设创意月饼烘焙课,图为培训现场

星油藤长势旺盛
“以前在家务农、靠天吃饭,现在每个月能拿4000多块钱,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在南宁市中禾箱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缝纫机的嗡嗡声不绝于耳,42岁的脱贫人员罗大姐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一块块布料缝制成精美的箱包。从连缝纫机都不会用,到现在能独立完成箱包缝制,罗大姐坦言:“不仅赚了钱,还学会了一门手艺,心里踏实多了。”
罗大姐的改变,是粤桂协作助力广西劳动者就业增收的一个缩影。近日,记者随粤桂协作工作队组织的采访团走进广西产业园、帮扶车间、技能培训基地等协作现场了解到,广东、广西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引入产业、开展培训、打造品牌,持续为劳动者搭建就业增收平台,帮助他们从“靠力气谋生”向“凭技能致富”跨越。据统计,去年以来,协作地区新增投产企业787家,带动7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高于全国、全区0.3个百分点,让技能增收的“甜头”惠及更多劳动者。
产业引入:把就业岗位送到家门口
要让劳动者有活干、有钱赚,首先得有产业托底。粤桂协作瞄准广西劳动力资源优势,把广东的产业资源引过来,在广西建起一个个产业园、帮扶车间,让劳动者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
在上林县福林产业园,广西菲越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一派忙碌,工人们正专注地组装裸眼3D显示屏配件。技术工人蒙工紧盯着流水线上的零件,动作熟练又精准——此前,他还在广东务工,在网上看到家乡产业园的招工信息后,便立刻回了家。“以前在广东,租房、吃饭要花不少钱,一年也回不了一次家。现在在家门口上班,包吃包住,还能学技术。”蒙工高兴地说道,参加公司与产业园联合开展的技术培训后,他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月薪也有了显著提升。
“我们不仅为企业找场地、给政策,还协助企业开展工人培训,确保企业留得住人、工人学得会技能。”福林产业园负责人介绍,在粤桂协作机制的支持下,该园区采取与深圳市福田区“同规划、同政策、同招商、同服务、同受益”的“五同”模式,重点引进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企业,目前福林产业园(一期)厂房已全部入驻企业,可带动500名群众就业,预计年生产总值达约14亿元。
这样的产业园在广西并非个例。据统计,去年以来,粤桂协作已在广西共建产业园区125个,援建或改造帮扶车间413个——这些产业载体,成了劳动者家门口的“就业靠山”。
技能培训:让力气活变成技术活
有了就业岗位,还需过硬的技能支撑。为帮助劳动者掌握真本事,实现从临时就业到稳定增收的转变,粤桂协作针对不同产业、不同人群的技能培训,已在广西各地全面铺展。
在忻城县壮锦传承基地,五彩丝线在织机上穿梭。“多亏基地提供的培训平台,让我们学会了织花手艺。有了这门技术,嫁衣、背带这些工艺品都能自己编织,还能给家里增加一笔收入。”谈及基地开展的壮族织锦技艺培训班,学员刘大姐赞不绝口。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忻城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兰培文向记者表示:“我们的培训不仅教授织锦手艺,还会讲解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知识。学员学成后,既能去工坊上班,也能依托技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目前,培训班有400多名学员。”
据了解,粤桂协作每年向广西选派13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组织各类技能培训上千场。这些培训让越来越多劳动者把力气活变成了技术活,也把短期赚钱变成了“长期饭碗”。
品牌打造:让好手艺能赚“长久钱”
学会技能只是第一步,让技能对接市场、实现持续变现更为关键。为帮助劳动者的好手艺接上大市场,赚上“长久钱”,粤桂协作进一步助力广西打造劳务品牌与产业品牌。
在百色市田阳区“阳光快聘”零工市场,47岁的吴美佳正参加由市场就业服务站开设的创意月饼烘焙课,她一边擀着面皮一边笑道:“以前在家带小孩没有收入,现在来零工市场,不仅能学技能,还能挣钱。”
吴美佳口中的“阳光快聘”零工市场,是粤桂协作重点打造的劳务品牌之一。该品牌通过构建“需求精准匹配——零工平台赋能——技能靶向提升——劳务闭环输送”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服务企业用工、促进群众增收的惠民新路径。“截至目前,该就业服务站累计提供超3.2万个岗位,成功助力4173人实现务工就业。”田阳区“阳光快聘”零工市场站长冯泽宇向记者介绍。据数据显示,“阳光快聘”零工市场还与辖区其他零工市场(服务站)联动,织密就业网络,可服务8万余人实现即时就业。
在宁明县,“宁明星油藤”品牌让当地种植户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目前,星油藤产业辐射带动宁明县3600多户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引导全县农户种植星油藤4.6万亩,预计每户每年增收1.2万元。”宁明县星油时代大健康产业园负责人对记者说道。
与此同时,产业园在粤桂协作机制下,积极履行联农带农责任,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与宁明县及周边农户深度合作:粤桂协作平台提供种植技术培训与资金支持,引导农民规模化种植星油藤等原料作物,保障原料纯天然、高品质;同时,通过设立展销窗口、组织产销对接会与推介会、借助电商平台等多种形式,助力“宁明星油藤”系列产品快速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既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也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近年来,粤桂协作不断深化,呈现‘双向奔赴’之势。”南宁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何玲玲表示,期待在未来的协作中,推动更多顶层设计精准抵达“田间地头”,助力产业协作由“转移”到“转型”、从“劳务输出”到“双向对流”,在品牌上让更多“土特产”成为“潮品牌”,共同推动粤桂协作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