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74%受访大学生更倾向于参加校园招聘会 受访大学生期待通过校园招聘会勇往“职”前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程思 罗希 陈宇龙 王颖菡
发表时间:2024-11-07 17:42:31
摘要:校园招聘是用人单位走进校园,与毕业生当面交流的重要载体与形式,是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对校园招聘会的态度与期待,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318所高校的有效问卷6329份。
校园招聘是用人单位走进校园,与毕业生当面交流的重要载体与形式,是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对校园招聘会的态度与期待,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318所高校的有效问卷6329份。调查结果显示,72.74%的受访大学生更倾向于参加校园招聘会,61.70%的受访大学生认可校园招聘会是大学生最常获得工作机会的渠道。
1、求职首选:受访大学生更青睐通过校园招聘会求职
今年的国庆假期,来自湖南的苏倩并没有闲下来,而是去深圳参与招聘会和企业面试。此前,她已经参加了在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举办的3场招聘会。
中青校媒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较为多元,其中校园招聘会(63.41%)排在第一位。此外,还包括线上招聘App、网站(59.17%),校内就业服务平台(52.31%),学校老师、高年级同学的推荐(49.57%),国家级就业服务网站、政府人才信息网(38.24%)等。
李萌是九江学院2024届应届毕业生。大学最后一年,她先后经历了考研和考公失败。将赛道转换为求职以后,她第一时间参加了自己学校举办的校园招聘会,但所招岗位大多不符合她的职业规划。为了找到更多就业机会,李萌特意跨市去南昌大学参加了一场校招会:“这场招聘会的规模很大,主办方还派了接驳车接送学生到场参加。”当天,李萌在这场招聘会上投出了10份简历,后来有8家公司给她发出面试邀约。
贺州学院的李莲也参加了学校在3月份举办的2024届毕业生春季双向选择洽谈会。据她回忆,校园内那条写着“180余家企事业单位,岗位5000+‘职’等你来”的横幅曾让她倍感振奋。为了抓住这次机会,她很早便准备好了简历和就业推荐表。
在李莲看来,参与校园招聘会的企业都是经过学校审核筛选的,“相比自己在网上求职,心里会更加有底。也许薪资待遇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靠谱正规的企业”。此外,李莲觉得面对面沟通可以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的企业氛围,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公司。
“在校园招聘会,可能80%的企业(招聘流程)都是跟线上差不多的,但会有部分企业的流程更快一点。”苏倩表示,校园招聘会投递简历的效率更高,“有两场双选会我投了35份简历”,其中,一半的企业表示简历通过后会在两天内安排面试。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贾皓介绍,该校在2023-2024学年共举办了8场大型双选会、49场中型双选会以及482场专场宣讲会。“8场大型双选会共吸引了近2000家企业入校;中型双选会包含部分央企、大型国企组团双选会,学科专业主题双选会,区域性人才引进双选会等类型,招聘范围涵盖该校本硕博所有专业。经学校测算,在已就业的毕业生里,60%到70%的学生最终签约的单位是曾经参加过学校双选会的企业。”贾皓说。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25.41%的受访大学生参加过1到3次校园招聘会;3.52%的受访大学生参与过3次以上;13.13%的受访大学生计划参加校园招聘会;33.80%的受访大学生了解学校举办过校园招聘会,但未曾参加。
2、瑕瑜互见:校园招聘会如何更好发挥求职主渠道作用
在苏倩看来,在招聘会现场,收获不仅在于投出简历、进入面试,“和企业面对面交流,本身就是宝贵的机会”。她发现,很多求职者会在招聘会现场咨询人力经理,自己的简历为何没有通过筛选。“对方一般都会解释是哪个条件没有达标,并给他们推荐其他的岗位。”苏倩认为,现场的直接交流,能让她更了解就业市场情况和自身存在的硬性问题,也帮助自己调整心态。
“很多企业我没有听过,在招聘软件上也不会点开简介了解。”苏倩表示,在招聘会现场,自己会更多地关注一些“小而美”的公司,“它们知名度不够高,招的人数其实是不够的,毕业生在招聘会上大概率能拿到面试机会”。
在受访大学生看来,作为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渠道,校园招聘会的优缺点都较为明显。16.27%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校园招聘会满足了大学生寻找工作的诉求,49.1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一般,13.1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不能满足,另有21.4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不了解校园招聘会是否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参与了7场校园招聘会,求职者黄冰冰也发现一些问题。“文科专业的学生可以应聘的岗位太少了。岗位数量少,但应聘者很多,供求不匹配。”不仅如此,黄冰冰坦言,在名校举办的校招会上,参与企业的规模资质和薪资待遇会更好,但竞争也会加大,“我投出的简历基本上都没有回应”。
福建中医药大学2024届毕业生梁静玲也有类似的看法。6月初,她曾在社交平台记录自己的求职经历。她发现除了专业不对口,部分校招会考核环节复杂冗长,入职率却并不高。梁静玲的日常记录引发了不少毕业生的共鸣,获得了超过400条评论和2000多次点赞收藏,大家纷纷在评论区表示“深有同感”。
李莲也认为,参与校招有可能“竹篮打水”,“我们投的简历需要拿回去给主管部门筛选,简历很多,可能会看不过来。有的同学在招聘会上觉得自己很有希望,但是之后等了很久都没有得到消息反馈”。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受访大学生认为校园招聘会目前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灵活性低,举办时间、地点有限,错过了很难遇到(63.50%);线下求职信息不对等,容易“竹篮打水”(39.64%);效率低,没有线上平台便捷(31.79%);投递简历后没有反馈(30.08%)。
3、更垂直、更多元:受访大学生期待校园招聘会创新升级
在求职者看来,岗位需求和福利待遇等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了解,大学生对于校招会的需求,更多在于一个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楚备也认同校招会的价值。在她看来,这种择业形式具备不可替代性。参加秋招时,楚备并没有发现合适的岗位,于是抱着“随缘”的心态和在场的一位工作人员聊天。在了解了楚备的基本情况后,对方认为她能力优秀,便向她提供了一个此次校园招聘计划外的岗位。“这样的意外之喜,是线上招聘无法做到的。”楚备说。
在梁静玲看来,通过校招签订的三方协议需要进一步规范化,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去年在深圳实习的她目睹了一起企业单方面取消三方协议的案例。“从秋招到学生正式入职有大概半年以上的时间,这段时间里企业的发展规划和人员需求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变化,其中变数带来的风险就得由大学生们来承担。”梁静玲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公平的事,“我们需要更多保障”。
作为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形式,受访大学生对校园招聘会的发展有一定期待:注意企业和岗位的筛选,提高岗位整体质量(65.40%);针对不同专业举办专场招聘会,使就业信息更垂直(61.78%);增加线上环节,在校内平台同步招聘信息及开通简历投递渠道(61.10%);与用人单位协商,在校招会上安排初试环节(53.91%);突出或增加就业指导功能,如提供就业能力检测、开设简历门诊、AI模拟面试等(42.63%);创新校园招聘会形式,如举办校招夜市等(34.48%)。
针对毕业生诉求,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力求从更多维度保障学生权益,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全面、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据贾皓介绍,北京科技大学会在每年春招、秋招的第一场双选会设置“简历门诊”“政策咨询”“求职答疑”等展位,请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第三方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帮助学生修改简历。贾皓提醒毕业生:“秋招、春招早期拿到录用通知后尽快签约,不要觉得后面还有更多机会,用人单位的签约时间往往有一定限制,错过了可能并不会遇到更心仪的单位。”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苏倩、李萌、黄冰冰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网)
1、求职首选:受访大学生更青睐通过校园招聘会求职
今年的国庆假期,来自湖南的苏倩并没有闲下来,而是去深圳参与招聘会和企业面试。此前,她已经参加了在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举办的3场招聘会。
中青校媒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较为多元,其中校园招聘会(63.41%)排在第一位。此外,还包括线上招聘App、网站(59.17%),校内就业服务平台(52.31%),学校老师、高年级同学的推荐(49.57%),国家级就业服务网站、政府人才信息网(38.24%)等。
李萌是九江学院2024届应届毕业生。大学最后一年,她先后经历了考研和考公失败。将赛道转换为求职以后,她第一时间参加了自己学校举办的校园招聘会,但所招岗位大多不符合她的职业规划。为了找到更多就业机会,李萌特意跨市去南昌大学参加了一场校招会:“这场招聘会的规模很大,主办方还派了接驳车接送学生到场参加。”当天,李萌在这场招聘会上投出了10份简历,后来有8家公司给她发出面试邀约。
贺州学院的李莲也参加了学校在3月份举办的2024届毕业生春季双向选择洽谈会。据她回忆,校园内那条写着“180余家企事业单位,岗位5000+‘职’等你来”的横幅曾让她倍感振奋。为了抓住这次机会,她很早便准备好了简历和就业推荐表。
在李莲看来,参与校园招聘会的企业都是经过学校审核筛选的,“相比自己在网上求职,心里会更加有底。也许薪资待遇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靠谱正规的企业”。此外,李莲觉得面对面沟通可以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的企业氛围,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公司。
“在校园招聘会,可能80%的企业(招聘流程)都是跟线上差不多的,但会有部分企业的流程更快一点。”苏倩表示,校园招聘会投递简历的效率更高,“有两场双选会我投了35份简历”,其中,一半的企业表示简历通过后会在两天内安排面试。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贾皓介绍,该校在2023-2024学年共举办了8场大型双选会、49场中型双选会以及482场专场宣讲会。“8场大型双选会共吸引了近2000家企业入校;中型双选会包含部分央企、大型国企组团双选会,学科专业主题双选会,区域性人才引进双选会等类型,招聘范围涵盖该校本硕博所有专业。经学校测算,在已就业的毕业生里,60%到70%的学生最终签约的单位是曾经参加过学校双选会的企业。”贾皓说。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25.41%的受访大学生参加过1到3次校园招聘会;3.52%的受访大学生参与过3次以上;13.13%的受访大学生计划参加校园招聘会;33.80%的受访大学生了解学校举办过校园招聘会,但未曾参加。
2、瑕瑜互见:校园招聘会如何更好发挥求职主渠道作用
在苏倩看来,在招聘会现场,收获不仅在于投出简历、进入面试,“和企业面对面交流,本身就是宝贵的机会”。她发现,很多求职者会在招聘会现场咨询人力经理,自己的简历为何没有通过筛选。“对方一般都会解释是哪个条件没有达标,并给他们推荐其他的岗位。”苏倩认为,现场的直接交流,能让她更了解就业市场情况和自身存在的硬性问题,也帮助自己调整心态。
“很多企业我没有听过,在招聘软件上也不会点开简介了解。”苏倩表示,在招聘会现场,自己会更多地关注一些“小而美”的公司,“它们知名度不够高,招的人数其实是不够的,毕业生在招聘会上大概率能拿到面试机会”。
在受访大学生看来,作为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渠道,校园招聘会的优缺点都较为明显。16.27%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校园招聘会满足了大学生寻找工作的诉求,49.1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一般,13.1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不能满足,另有21.4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不了解校园招聘会是否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参与了7场校园招聘会,求职者黄冰冰也发现一些问题。“文科专业的学生可以应聘的岗位太少了。岗位数量少,但应聘者很多,供求不匹配。”不仅如此,黄冰冰坦言,在名校举办的校招会上,参与企业的规模资质和薪资待遇会更好,但竞争也会加大,“我投出的简历基本上都没有回应”。
福建中医药大学2024届毕业生梁静玲也有类似的看法。6月初,她曾在社交平台记录自己的求职经历。她发现除了专业不对口,部分校招会考核环节复杂冗长,入职率却并不高。梁静玲的日常记录引发了不少毕业生的共鸣,获得了超过400条评论和2000多次点赞收藏,大家纷纷在评论区表示“深有同感”。
李莲也认为,参与校招有可能“竹篮打水”,“我们投的简历需要拿回去给主管部门筛选,简历很多,可能会看不过来。有的同学在招聘会上觉得自己很有希望,但是之后等了很久都没有得到消息反馈”。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受访大学生认为校园招聘会目前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灵活性低,举办时间、地点有限,错过了很难遇到(63.50%);线下求职信息不对等,容易“竹篮打水”(39.64%);效率低,没有线上平台便捷(31.79%);投递简历后没有反馈(30.08%)。
3、更垂直、更多元:受访大学生期待校园招聘会创新升级
在求职者看来,岗位需求和福利待遇等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了解,大学生对于校招会的需求,更多在于一个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楚备也认同校招会的价值。在她看来,这种择业形式具备不可替代性。参加秋招时,楚备并没有发现合适的岗位,于是抱着“随缘”的心态和在场的一位工作人员聊天。在了解了楚备的基本情况后,对方认为她能力优秀,便向她提供了一个此次校园招聘计划外的岗位。“这样的意外之喜,是线上招聘无法做到的。”楚备说。
在梁静玲看来,通过校招签订的三方协议需要进一步规范化,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去年在深圳实习的她目睹了一起企业单方面取消三方协议的案例。“从秋招到学生正式入职有大概半年以上的时间,这段时间里企业的发展规划和人员需求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变化,其中变数带来的风险就得由大学生们来承担。”梁静玲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公平的事,“我们需要更多保障”。
作为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形式,受访大学生对校园招聘会的发展有一定期待:注意企业和岗位的筛选,提高岗位整体质量(65.40%);针对不同专业举办专场招聘会,使就业信息更垂直(61.78%);增加线上环节,在校内平台同步招聘信息及开通简历投递渠道(61.10%);与用人单位协商,在校招会上安排初试环节(53.91%);突出或增加就业指导功能,如提供就业能力检测、开设简历门诊、AI模拟面试等(42.63%);创新校园招聘会形式,如举办校招夜市等(34.48%)。
针对毕业生诉求,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力求从更多维度保障学生权益,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全面、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据贾皓介绍,北京科技大学会在每年春招、秋招的第一场双选会设置“简历门诊”“政策咨询”“求职答疑”等展位,请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第三方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帮助学生修改简历。贾皓提醒毕业生:“秋招、春招早期拿到录用通知后尽快签约,不要觉得后面还有更多机会,用人单位的签约时间往往有一定限制,错过了可能并不会遇到更心仪的单位。”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苏倩、李萌、黄冰冰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