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工网
gxworker.org.cn
广西职工的网上家园
号称学后“月入过万”的副业培训多少有诈?
视频剪辑配音网红自媒体博主等职业培训广告说得天花乱坠,不少学员付费后发现被割“韭菜”
来源:法治网    作者:赵丽 丁一 文旭晨    发表时间:2024-03-25 19:26:32
摘要:南京大学一项调研数据显示,我国一边工作一边干副业的人已经超过8000万。如此庞大的人群,迅速点燃了职业培训市场。
  南京大学一项调研数据显示,我国一边工作一边干副业的人已经超过8000万。如此庞大的人群,迅速点燃了职业培训市场。从紧随低碳风潮推出的碳排放管理师报考培训班到伴随直播带货兴起的个人IP“点金术”,从60天速成月入过万元的自媒体写手、到学习20天就能接单的手办课……眼花缭乱的培训中掺杂各种乱象,让许多参加培训的人成了被割的“韭菜”。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值得肯定也很有价值,但该领域的乱象亟待治理,其中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如何斩断不法机构利用知名网络平台进行引流的链条,厘清引流平台的法律责任,压实平台责任承担机制,同时,建议监管者用好用足法律赋予的市场准入、行政指导、行政监管和行政处罚等权限,遏制这类乱象。

  1、为干副业参加培训 交钱学习被割韭菜

  在上海一家企业做财务的钱娜最近一段时间有些焦虑——虽然工作不算忙,但多年来收入一般,家庭经济压力逐渐增大。“如果自己能干个副业就好了。”萌生这个想法后,联想到在手机上经常刷到的“博主下班后做副业赚钱”的短视频,她决定尝试做一名读书博主。

  开通账号、收拾书桌、制作视频,连续发布了多条读书笔记,然而,访客寥寥无几,更不要说迅速涨粉了。

  是不是自己不够专业?反思过程中,看到一些培训机构发布的广告说得天花乱坠,于是她花费数千元报了视频剪辑课程和涨粉课程,但收效甚微,“培训课很多是看视频,一些内容和网上公开的视频差不多,没有啥技术含量”。

  北京白领郑海在一家公司的销售部做数据分析,因为不太喜欢这份工作,就想先学个技能搞份副业,然后辞职。2022年以来,他报了配音、软装设计、自媒体博主等多个培训班,最终没有一项培训能真正从业赚钱,“总共花出去两三万元,可什么都没学到”。

  他向记者举例说,比如平台上有大量配音兼职广告,声称“不需要坐班、月入几万、学完就能上手”,然后引导消费者报名培训班。培训后感觉效果不佳,“培训老师”又引导说光会配音不行,还要学会剪辑、后期制作,才能形成完整作品,然后他又报了剪辑、后期制作培训班。“前后共花了近8000元,浪费了大量时间学习,但学无所成。”

  “花了钱初步了解该行业才发现,所谓‘零门槛’完全是无稽之谈,怎么可能动动嘴巴就能轻松赚钱。”郑海说,之前培训机构完成培训后提供兼职派单的承诺也没有实现。

  多位受访者告诉记者,他们为了干副业赚钱而报了带有“速成”、“变现”等标签和元素的培训班,原本想为“技能知识”买单,结果却让这些培训班赚得盆满钵满,自己则像极了一茬又一茬待割的“韭菜”。

  南京大学的调研数据显示,国内干副业的人群中,七成以上经历过失败。在豆瓣“副业失败的一天”小组,有近28万人分享自己干副业的心得和经验。

  至于自己为何被割“韭菜”乃至有些人多次被割“韭菜”,大家一致的观点是:被夸大的广告宣传所迷惑。

  “市场紧缺、需求量大,年满18周岁,中学以上学历就能报考”“零基础‘小白’也可以变身剪辑大师”“培训结束即上岗,月入万元”……为了在第一时间吸引学员的关注,这些培训班通常对外以“0基础”、“速成赚钱”等口号进行宣传,称“一学就会”“会了就能赚钱”。

  据业内人士透露,这类培训班在对外宣传时用语夸大的情况很常见。2021年底开始转型到副业培训领域的陈先生告诉记者,如“六个月学会Python(编程)”等都是试图用夸张的广告词和虚构的成功案例,为消费者营造出一种“只要上了某某课,就是人生赢家”的假象。

  “这些课程往往前期教给学员易上手的内容,随后引导学员购买标价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课,许多人交了学费后发现,自己几个月内突击掌握的所谓技能,在真实的职场没有任何竞争力,参加副业培训课缺乏变现途径。”陈先生说。

  而与之相辅相成的另一个“必杀技”便是——低价引流。

  在重庆市一家公司从事旅游业务的王丽也是在低价引流广告宣传的蛊惑下,报名了影视剪辑培训。

  9.9元的直播课程,一共有6节,每节课大致30分钟。直播中,讲师卖力推销视频剪辑VIP课程,售价为9800元,由60节课程组成。

  王丽觉得9.9元的课程“什么都讲了,又什么都没讲透”,于是咬牙下单了VIP课程。她用一个半月上完所有课程,随后被培训班讲师拉到了接单群里,但每天订单量极少,一个月下来总共接了两单,每单完成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报酬仅200元。

  2、承诺兼职能赚高薪 实为套路学员交费

  这类培训班的另一个“必杀技”是承诺学成之后赚大钱。

  “社会紧缺,可以干一辈子的黄金职业!”“提升自己,还能拿补贴,高薪健康两不误”……记者联系了多家提供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证书考试报名、培训服务的机构发现,这些机构的套路如出一辙,一般是先介绍该行业前景多么好,人才数量缺口大等,即使是兼职,收入都很不错。

  在询问了记者的年龄、学历和专业后,所有受访机构都“恭喜”记者满足报名条件,抛出各式各样的“拍胸脯保证”。

  多家发放健康管理师证书的培训机构工作人员信誓旦旦地说:“产学一体化,机构会指导学员在一些网络兼职平台注册上传证书认证,然后进行系统派单,同时机构也有自己的学员兼职群,前期收入每小时50元至100元,后期随着接单量的增加,咨询费也会逐渐上涨,收入可以达到每小时200元至1000元”,“如果兼职的话,一年收入可达2万元至5万元”。

  有培训机构讲师承诺:“毕业后包订单,每月收入保底1万元。”

  而只有等到学员交钱开始学习,甚至学完整个课程之后,真相才会慢慢浮出水面。

  来自广东的二次元手办课学员冯妮之前因为相信培训班老师“半个多月就能开始接单赚钱”之类的说辞交费报名,可现实却很快将她的梦想打破——等了两个月,没有接到一单业务。我找培训机构要求退费,对方找各种理由就是不退。

  事实上,一些培训班的套路不止于此。

  记者统计了某问答平台“副业”相关话题下上万条回答和评论,发现在关于副业、赚钱、暴富的提问下,一定少不了“卖课党”和“引流党”的踪影。

  答主先放出截图,列出可观的个人收益,然后介绍各种各样上手快、变现容易的副业,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增加可信度。在他们的口中,凡是做自媒体,一天带货流水过万元,视频播放量必破百万次;凡是做跨境电商,新手就能月入万元。

  紧接着,他们话锋一转,表明这样高薪的副业市场缺口依旧很大,但外行人如果没有老师带领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盲目乱窜,最后借机推荐自己的公众号和私教课程收割一波流量。

  记者还注意到,目前市场上这类培训机构鱼龙混杂,部分机构并不具备培训资质。

  3、兼职不成遭遇诈骗 课程退费难上加难

  这样的培训还催生出一系列其他乱象。

  记者咨询某机构自媒体运营实操课时,表示课程太贵负担不起,对方就不断诱导记者分期付费:“学费方面有压力,可以通过花呗、借呗等方式付款。”

  天津人赵芳原本想通过兼职配音增加收入,但在连环套路下却背上了十多万元的债务。

  赵芳报了一个兼职配音培训班后,顺利完成了培训内容。今年2月29日,赵芳被拉进某配音兼职工作新人群。群友的各种“赚钱”以及礼赏(在××影视App中充钱购买,做帮影视主播打赏的任务,根据佣金获得利润,任务成功后本金和利润可以提现)提现成功的截图,让赵芳决定“小试牛刀”,分两次充值了几百元完成任务后,她不仅拿回本金并且赚了400元。

  放下警惕的赵芳决定投入5万元升级会员,“这样回报高、利润高”。

  这次,系统为赵芳匹配了需要19万元本金的大额联单任务。面对该任务,在群友的鼓励和出谋划策下,她从某借款平台借了将近10万元,又向配音兼职工作推荐人借了5万元,一起转入推荐人的账户由其帮助升级会员等级。但在她转账成功后,推荐人就像人间蒸发了。她想维权,却不知道该找谁。

  4、厘清责任强化监管 规制职业培训广告

  多位从业者在总体上肯定了职业培训的价值。陈先生坦言,职业培训的意义在于帮助大家找兼职方向并且能够快速上手,但是一定要找准正规的、性价比高的机构,不要冲动消费。干副业能赚钱,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水平和能力。

  一些受害学员告诉记者,引流网络平台事后往往以无法对培训内容负责为由“甩锅”。

  在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叶刚看来,明显带有虚假宣传、虚假培训嫌疑的培训广告、产品在平台上畅行无阻的原因,究其根本是信息发布者未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王叶刚认为,厘清此类平台的法律责任,可以倒逼平台履行审核监督的安全保障义务。平台作为发布内容的“守门人”,具有天然的监督优势。

  “消息发布者人数众多,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实时监管并不现实。平台发现违法行为后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则可以实现平台监督与政府监管的联动。只有明确平台在‘副业培训陷阱’中的法律责任,才能让平台更积极主动地履行审核监督的安全保障义务。”王叶刚说。

  在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看来,“这些打出低门槛、高回报的副业培训广告,违反广告法的规定,其监管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其脱离线下广告机制进入了网络世界,执法机关对其整治与监管较为困难,一方面是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增加了监管难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线上职业培训广告和培训内容的审核机制尚不健全。

  孟强认为,要治理此类问题,必须强化对网络职业培训广告行为的监管力度,要求网络平台切实履行审核职责,斩断不法引流链条,建立网络广告巡查治理的常态化机制,提升数字化监管能力,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积极回应消费者关切,将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到实处。

  关于职业培训类广告的规制,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董媛媛认为,相较于立法来说,目前更宜通过各地相关部门出台合规指南性文件并加强监管,这种做法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职业培训广告市场秩序乱的现实问题,各地相关部门可以在合规性指南中明确职业培训广告的内容要求及形式要求,对职业培训广告作出规范指导;提供投诉、举报渠道,积极受理、查处违法广告行为;还可以组建专门的人才队伍,对职业培训广告加强监管筛查。

  (文中受访学员均为化名) (来源:法治网)

用手机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