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拥有鞋服、纺织两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产业的集聚和高质量发展呼唤技能人才、渴求技术创新,这既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专业跟着产业走,教学围着市场转,以人才链支撑创新链……记者在晋江了解到,职业教育紧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校企之间不断碰撞出化学反应,产教融合从“一头热”走向“两头甜”。
专业跟着产业走
福建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023届毕业生李欣冉还记得,两年前,学院引进了业内最先进的“吊挂”生产线,打开了自己对“智慧工厂”的想象,“传统生产线上,裁片和半成品要靠人工用篮子传递,而吊挂线不仅能实现自动传输,还能采集记录生产信息,大大提升了效率。”
这种变化,源于职业教育对晋江纺织鞋服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快速响应。而且,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副校长黄重成告诉记者,为了服务区域纺织鞋服企业智能化研发生产,2021年6月,学校联合安踏、百宏等龙头企业,改组成立“智慧制造学院”,对分散在工学院和设计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鞋类设计与工艺、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进行统筹,打造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
2018年12月,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升格为职业本科高校,成为全国首批、福建省唯一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校。而从一开始,该校的办学定位就是“产业伙伴型大学”。
“我们瞄准产业设置专业,定期调研、优化培养方案,在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中找到了办学方向。”该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蔡金佩介绍,学校扎根晋江“4341现代产业体系”、面向泉州六大主导产业、围绕福建“四大经济”,建设了石油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8个专业群。
教学围着市场转
长期以来,产教融合虽然发展出多样的形式,但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校热企冷”“合而不融”等症结。在蔡金佩看来,让校企“双向奔赴”的前提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2016年,为了让商科学生体验真实的岗位环境,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组织他们参与了安踏集团的“双十一”大促;2017年,双方成立“安踏工作室”,共同开发销售、客服、物流等模块的实践课程……
无独有偶,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今年的毕业生中,留泉就业学生比例达67%,留晋就业学生比例达41%,进入校企合作企业就业学生比例达52%。这背后,“职业启航班”是不少学生“梦开始的地方”。
基于多年的合作,百宏集团去年也与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签订了“职业启航班”合作协议。对此,该人事总监郭安妮表示:“‘智能制造’时代来临,企业急需设备操作和运维人员,我们不仅是为学校提供教学资源,更是为自己培育、挑选未来的工程师,何乐而不为?”
“人才链”支撑“创新链”
“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互动紧密,更要重视科研创新,追求技术工艺的突破。”蔡金佩说,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目前建有智能制造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绿色建筑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等省市科研平台,推动科研方向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实现以研促教、创行合一。
作为2021年全国首批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泉州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推动民营经济更快更平稳地完成产业升级。近两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25家,超过此前数量总和。
今年7月,泉州职业技术大学1928名学生获得本科学士学位,成为福建首批职业本科毕业生。“‘职业本科’的诞生打破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赋予职业教育更大的想象空间。未来,我们计划与福州大学(晋江校区)、泉州师范学院合作,在石油化工等学科开展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试点,进一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蔡金佩说。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