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工网
gxworker.org.cn
广西职工的网上家园
祝若松:从“技术新兵”到“行业尖兵”
来源:桂工网    作者:宾孔玲 孙闻霞    发表时间:2025-06-25 19:25:39
摘要:在广西柳钢东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信公司)智能化事业部的技术团队中,有这样一位工程师:面对技术难题时,他深入钻研,反复推敲解决方案;面对挑战时,他积极主动,攻坚克难。他就是柳钢集团2024年度标兵、智能化技术员祝若松。

在项目研发现场,祝若松(右一)与技术团队成员探讨技术方案

  在广西柳钢东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信公司)智能化事业部的技术团队中,有这样一位工程师:面对技术难题时,他深入钻研,反复推敲解决方案;面对挑战时,他积极主动,攻坚克难。他就是柳钢集团2024年度标兵、智能化技术员祝若松。他用4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一场钢铁智能化领域从“技术新兵”到“行业尖兵”的精彩蜕变。

  扎根一线:从“门外汉”到“问题收集器”的成长密码

  2020年,祝若松怀揣着对技术探索的热忱来到东信公司,投身于钢铁智能化领域。“理论要落地,必须深扎一线”——这是祝若松在职业初期最深刻的体悟。

  初入职场时,他跟随技术前辈从最基础的设备调试做起,在生产现场积累经验,记录设备参数、分析运行数据,在钢铁与机械的交响中领悟工业技术的应用真谛。他深知“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的道理,同时,他习惯把现场当课堂,白天在产线收集实际问题,夜晚通过文献研究寻找解决方案,将碎片化知识系统化整理成可落地的技术手册。这种“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螺旋式提升,让他在五年间完成了从技术新兵到项目骨干的蜕变:参与《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大型高炉炼铁系统数字孪生》《冷、热轧钢卷编号识别》《广西钢铁冷轧厂成品库1区智能感知无人天车数字孪生管运系统》等多个重要项目。在广西钢铁冷轧厂的智能项目改造升级中,他带领团队在板坯连铸智能检测系统研发中,优化算法模型,将深度学习与传统图像处理相结合,使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2%。这些实战锤炼,让他逐步成长为既懂工业场景又掌握前沿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破局攻坚: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啃下“硬骨头”的实战淬炼

  2024年,在广西钢铁智能铁水运输系统项目中,祝若松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点。作为首次涉足控制联动领域的项目,该项目不仅涉及通信、算法、控制联动等多技术融合,更需要协调生产、设备、操作等多部门需求。

  “现场就是最好的老师。”面对挑战,祝若松带领团队深入国内先进标杆企业实地调研;在生产车间,祝若松细致观察设备运行状态,精准记录机械联动逻辑,常常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与现场技术骨干、操作工人深入交流,收集实操经验,并据此优化算法模型;在数据标注与模型训练阶段,带领团队标注数万组样本,针对不同工况下的连锁条件,制定出精准的决策判断。

  这场硬仗不仅考验了他的技术能力,更锤炼了他“从现场中来,到项目中去”的工程思维。在与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突破了机车自动驾驶、自动脱钩、安全避障等复杂场景技术难题,提升了自动化率,降低了用人成本,为企业降本增效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化基础。

  永不止步:从“技术尖兵”到“智改推手”的新征程

  “比赛不是终点,而是技术精进的阶梯。”对于职业技能竞赛,祝若松有着独到的理解。2024年备赛期间,他系统梳理知识体系,制定科学训练计划,将日常工作场景与竞赛要求有机结合。他利用休息时间,与同仁切磋交流。这种“以赛代练”的方式,让他既夯实了专业基础,又拓展了技术视野。

  凭借多年积淀,他在各类比赛中连创佳绩:获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南宁市选拔赛人工智能训练师比赛第二名,自治区级比赛第四名。但他更看重的,是将竞赛中掌握的深度学习优化方法、智能识别新技术等创新成果,逐步应用到智能化项目的实际场景中,助力传统钢铁生产向智能化转型发展。“奖牌只是对过去的总结,真正的赛场永远在一线。”谈及荣誉,他诚恳地说。

  站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潮头,祝若松眼中闪烁着技术人的执着:“智能制造这条路没有终点,每一次突破都是新的起点。”如今,他正以更饱满的激情投入5G+工业互联网、AI视觉检测等前沿技术的攻关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产业工人“干一行、精一行”的职业追求。


用手机扫二维码分享